解密銀行理財市場的七大關鍵趨勢。
今年上半年,銀行理財市場在“債?!毙星榕c“存款搬家”現象助推下,迎來存續規模的持續回暖,逼近28萬億元大關;面對“資產荒”挑戰,市場持倉配置邏輯發生深刻重構;同時,監管利劍直指“偽凈值”灰色地帶,推動行業進行自我凈化;為保障投資者利益,多家機構主動觸發產品提前終止潮;此外,信息披露透明化、標準化制度建設加速推進;為讓利投資者,銀行理財機構相繼啟動多輪手續費調降;而密集換防的初代高管則預示著行業新舊交替。
這七大關鍵趨勢,共同繪制了上半年銀行理財市場發展的新圖景。
規模持續回暖
2024年上半年,銀行理財得益于去年底以來的“債?!毙星橐约啊按婵畎峒摇睅淼囊幠?焖倥噬?,截至6月末銀行理財接近28萬億元,較年初增長約2萬億元。
受央行叫?!笆止ぱa息”影響,存款與理財之間“蹺蹺板效應”更為顯著。一方面,央行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居民存款同比少增,非金融企業存款減少2.45萬億元;另一方面,銀行理財規模僅4月增幅就超過2萬億元,呈現出遠超往年同期水平的“超季節性”增幅。
據從業內匯總的數據,截至今年6月末,包括招銀、信銀、光大、浦發和平安5家股份行理財公司,以及工銀、中銀、農銀、建信和交銀共10家機構的規模合計為16.1萬億元,較5月下降約6700億元。
相比往年,2024年上半年銀行理財的“跨季效益”下降幅度顯著縮小。據測算,以上述10家理財公司為例,3月和6月份總規模單月降幅分別為5%和4%,較上年同期降幅顯著縮小。
普益標準數據顯示,6月末理財產品規模環比上月減少約8000億元,存量規模約28.1萬億元;跨過季末后,7月第一周回升約9300億元。中信建投證券馬鯤鵬團隊研報預計,隨著居民財富再配置以及禁止“手工補息”影響,理財規模在下半年將持續提高,全年規模有望超過30萬億元。
總體來看,今年上半年主要理財公司規模維持正增長,上述10家理財公司合計增長約1.21萬億元,增幅達8.15%。分機構看,浦銀理財、交銀理財、光大理財等機構規模上半年增速較快,增幅在14.85%至19.56%之間;而招銀理財6月末較年初下降約880億元,降幅約3.5%,但其規模仍接近2.4萬億元居于行業規模第一;此外,興銀理財超2萬億元保持規模第二,信銀理財約1.85萬億元位居第三,工銀理財、中銀理財和農銀理財的規模居于1.7萬億元梯隊內,三者差距較小。
產品貨架方面,隨著存款利率進一步下探,以貨幣市場工具資產打底的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受到影響,該類產品上半年“流失”規模較大,多家理財公司下降規模超1000億元。據統計,上述10家主要理財公司的現金類產品上半年規模減少約10%,合計下降約5300億元。普益標準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現金類理財產品規模為7.72萬億元,較年初下降約8400億元。
此外,得益于債市良好表現,固收類產品年內增長顯著,該類產品也是銀行理財規模回暖的主力軍。據統計,上述10家理財公司合計較年初增長約1.21萬億元;其中二季度末較一季度末增長約1.51萬億元。
“資產荒”下重構配置邏輯
“好發不好做”—— 4月重回正增長軌道后,銀行理財遇到了煩惱。
在投資者風險偏好審慎的情況下,債券和存款一直是銀行理財配置的絕對大頭。隨著城投債凈融資額上半年為負且利率持續走低、“手工補息”被叫停等情況交織,業界“資產荒”呼聲又起。
Wind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城投債總發行量約2.16萬億元,凈融資額-1701.9億元。與此同時,提前兌付金額增至1377.21億元,較去年同期的902.96億元大幅增加。
華福證券固收首席分析師徐亮統計,截至6月末,僅有0.91萬億元城投債估值超過3%,占全市場規模僅約6%。另外,多份券商研報的共同觀點是:隨著地方化債不斷深入,未來城投存量債務將繼續壓降,所以市場仍將處于缺少優質城投資產的境地。
另外一個使得銀行理財收益率下臺階,尤其是重創高存款占比產品的因素,是“手工補息”被禁。
“理財之前是很積極配置協議存款等補息存款的,現在沒有“手工補息”了,高存款占比產品的報價肯定是要下臺階的 ?!币幻y行理財公司的固收投資負責人直言。
這句話勾勒了“手工補息”被禁后銀行理財面對的可能挑戰。
截至2023年年末,理財產品投資資產合計29.06萬億元,投向現金及銀行存款的占比達到26.7%。也就是說,截至去年年末,龐大的銀行理財對現金及銀行存款的持倉規模高達約7.76萬億。當然,這里面有多少是補息類存款,尚未有權威統計。
中信建投對“手工補息”存款全量規模做了測算,推測“手工補息”存款規模約為20萬億元,主要集中在大行和股份行。
另外,普益標準對2024年一季度理財產品持倉數據做了統計分析,稱今年一季度新發理財產品持倉中“現金及銀行存款”占比為84.8%,較去年四季度提高了2.66個百分點。按產品類型來看,開放周期越短的產品對現金及銀行存款的依賴性越高:開放周期在90天以下的各類固收類產品持有的現金及銀行存款的占比均在25%以上。
就不少從業人員的感知,理財產品收益下降或新發產品的基準下行,并不全是 “手工補息”被禁所致,更多是因為債市震蕩走弱的影響。但他們也指出,“手工補息”取締后,高存款占比的開放式產品,尤其是一些現金管理類產品的收益確實在斷崖式下跌。
禁止“手工補息”后,機構對理財配置邏輯進行了預判:招商證券銀行業分析師廖志明團隊撰文稱:銀行理財或將減配存款類資產;中信建投固收團隊撰文稱理財資金仍舊會配置存款,只是會在銀行主體上向尾部下沉;普益標準的分析認為理財配置重點一是長期債券,二是黃金和高質量債券等;一名資深理財投資經理表示,其團隊會比較關注同業存單、中短期債券中的利率債,用這些來彌補票息。
監管堵上偽凈值化灰色地帶
近年來,隨著銀行理財凈值化進入深水區,渠道對于產品凈值的回撤容忍度進一步下降,理財公司加速把產品往“穩健低波”的特點遷徙。
平滑一只理財產品的凈值曲線有兩種可行方式:一是從最基本的持倉入手,增加低波動資產占比,比如增配ABS和存款等;二是從估值方式入手,代表性的做法是借道信托使用平滑機制調節產品收益:由多只理財產品申購同一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合同約定信托計劃于贖回開放日或每個工作日通過循環“補差”和“計提”特別信托利益(或稱風險準備金等),實現不同理財產品間的收益平滑和凈值持續增加。
其中情況二已經被監管盯梢。六月中旬,華東某區域金融監管局非銀一處向轄內信托公司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信托公司與理財公司合作業務合規管理的通知》,其中就有上文所述情況。除了配合理財公司違規使用平滑機制調節產品收益,監管還針對信托公司配合理財公司在不同理財產品間交易風險資產、配合理財產品不當使用估值方法等問題,要求信托公司進行合規性排查。
當借道信托通道的灰色做法被圍追堵截,理財公司平滑凈值曲線會越來越多回歸前文所述的方式一:即從最基本的持倉入手,增加低波動資產占比。
事實上,今年以來,允許自建估值模型的存量優先股,就成了一部分理財公司爭奪的對象。
理財配置的優先股多為銀行發行的優先股,因為主體信用更好。在調研里,國有大行理財公司有兩家持有規模在百億左右,其余四家表示“量較少”。規模排名靠前的幾家股份行理財公司回復道:“持有的量不超過百億”。
根據“法詢資管研究”對Wind數據的梳理,銀行優先股存量規模約7500多億元。正是因為存量較小,所以部分理財公司配置需要“搶購”;但也是因為存量較小,即便有小部分銀行理財投資經理追捧這類資產,以優先股穩定估值的方式始終不太主流,沒有大范圍興起。
“優先股的話,我可以理解有一些固收+產品會配,是因為這個資產雖然是權益,但它表征是固收。但是它體量小,我們根本買不到。持有存量的產品,不會輕易交易。所以我們不看優先股,因為看了也白看。我們現在固收+的部分,更多配股票、可轉債?!币幻腺Y理財公司專業投資經表示。
一名大行理財投資經理認為,優先股的流動性溢價無法彌補票息,而波動率不亞于永續債等資產?!昂芏喙境钟幸簿妥疃鄮變|元、幾十億元,極少有上百億元的。平常是很難看到交易,只有到資產荒的時候,優先股才會被關注。從長期來說,我不認為它是一塊非常優質的資產,更多是資產荒下一種被迫選擇吧?!?/p>
落袋為安,產品提前終止
雖然理財產品提前終止并不意味著發生實質虧損,且在往年也時有發生,但在金融機構更加強調消費者保護的眼下,多只理財產品提前終止,依舊引起了市場高度關注。
進入六月,包括中郵、交銀、民生、華夏等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發布公告稱,提前終止旗下部分理財產品,有些為現金管理產品,多數為封閉式理財產品。從公告內容來看,理財產品提前終止涉及多種原因:包括投資項目提前到期、產品規模過小、根據市場及投資運作情況合理評估以最大程度保障投資者利益等。
根據普益標準數據統計,截至6月13日,今年以來提前終止的凈值型理財產品共1053款,去年同期為878款,同比增長19.93%。
大批產品提前終止的原因大概有兩個:
一是有些產品業績已經提前達標,管理人視市場波動、投資標的可能發生的情況正常止盈。今年上半年,市場走出了一波超預期的“小債牛”行情,產品已經提前積累了收益。而對后續的市場,管理人可能認為優質資產欠配。在監管和投資人愈發看重“業績達標率”的眼下,有些理財公司在產品實際業績達到業績基準的情況下,與客戶溝通后終止產品。
二是規模過小,類似于公募基金的迷你基金,不利于后續投資管理。理財公司基于壓降管理成本的考慮,終止產品。
信披透明化提速
與公募基金相比,銀行理財長期存在信息披露不夠標準化、統一化、透明化的問題。比如此前理財公司信息披露渠道各異,有些在母行網站、自身網站和APP、代理銷售機構渠道全披露,有些則只在母行網站和代銷機構披露,還有部分理財公司在自身網站和中國理財網披露。
不僅僅是披露渠道不一,同類理財產品的業績展示區間、凈值披露頻率、估值方法也都存在差異。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近一個月年化收益率、近半年年化收益率、七日年化收益率……哪個區間對自己產品有利就披露哪個,以至于展示收益率明顯調高投資者心理預期。
另外,中國理財網作為較為權威的銀行理財產品信息登記系統和理財產品展示平臺,有望充當統一公開信息披露平臺的角色,但目前仍尚未做到信息披露主體、產品信息全覆蓋。
在業績比較基準設定上,不少銀行理財設定方式截然不同,包括固定數值型、區間數值型、在基準利率或市場化利率上做加減、指數或指數組合型、基準利率與指數之間的組合等,五花八門。
在理財產品季度運作報告披露上,有些理財產品是在季度結束后15個自然日內披露季報,而一些理財產品則是15個工作日之內,口徑不一。
今年6月末,國家金融監管總局針對五家理財公司開出合計2900萬元的罰單。與此前的罰單相比,這一批罰單更加聚焦在理財業務的信披違規和底層資產的穿透識別問題。
具體來看,監管針對信銀理財、建信理財、招銀理財、平安理財開出罰單的理由里,均指出了信息披露不規范的問題。監管開出的罰單,毫無疑問會推動行業提升信披質量。
有業內人士指出,銀行理財需要建立更標準、透明、統一的信息披露制度并嚴格執行,只有這樣才能最大化降低投資者適配性風險。
產品再現“零費率”
去年開始,資管行業的“降費潮”也席卷至銀行理財,多家理財公司推出產品費率相關的優惠活動,涉及下調固定投資管理費、銷售服務費、托管費等方式,展開積極營銷。今年上半年,理財公司加大費率優惠的腳步仍未停歇。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6月以來,中銀理財、農銀理財、交銀理財、光大理財、華夏理財、上銀理財等10余家銀行理財公司發布費率調整公告,有機構甚至直接將部分理財產品費率降為0。
從調降費率的理財產品類型來看,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和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為主。涉及調整的費率種類包括固定管理費、銷售手續費、托管費三類??傮w來看,今年上半年,銀行理財的基本費率和管理費率在下降,但銷售服務費率基本保持穩定。
總體上,調整費率的理財公司通常將固收類產品管理費率下調到0.15%至0.20%左右。現金管理類產品的管理費率則普遍下調至0.10%以下。同時,還有一些產品的管理費率、固收投資費被下調至0。
據中信建投證券研報抽樣梳理,2024年上半年樣本理財公司的平均基本費率、管理費率較2023年平均費率分別下降0.21個百分點和0.02個百分點,銷售服務費率變化不大。也就是說,2024年上半年,理財子的基本費率、管理費率在下降,銷售服務費率基本保持穩定。
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近期費率下調也有一定特殊之處,在“存款搬家”背景下,一些理財公司為降費攬客已不惜成本,競爭較為激烈,部分理財公司也被迫卷入價格戰。
此外,在銷售端,理財公司仍在持續發力他行代銷渠道的銷售規模。其中,多數股份行理財公司對母行的依賴度進一步下降,非母行代銷的產品規模占比正在進一步提高;而頭部國有行理財公司相對而言則更依賴母行渠道,但部分機構非母行代銷也有一定增長。
具體來看,相比今年年初,平安理財、浦銀理財、光大理財和交銀理財等機構的非母行渠道產品規模占比進一步增加;其中,交銀理財的非母行渠道占比已經突破55%,平安理財和光大理財的非母行渠道占比已經超過40%,興銀理財、信銀理財和浦銀理財占比接近30%。
高管年內密集換防
今年以來,已有多家理財公司高管變動,新接任者多來自母行系統。初代高管團隊在完成了帶領公司平穩渡過資管新規過渡期、順利展業并馳上“真”凈值化軌道的使命后,集體退幕。新一代高管接過指揮大棒,帶領理財公司在凈值化深水區探索財富管理解決方案供應的新思路、新路徑。
近日,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官網披露,空缺近半年青銀理財董事長最終敲定,青島銀行金融市場部原總經理趙煊出任該職,接棒此前離開青銀理財前往匯華理財擔任總經理的王茜。
今年6月,據獲悉,浦銀理財新任總裁一職或將由來自母行的李樺接任,目前李樺擔任浦發銀行總行公司業務部總經理;今年5月,據獲悉,民生理財首任黨委書記、董事長歐陽勇到齡退休,或將由民生銀行上海分行黨委書記、行長叢軍接班。
據梳理,今年以來,除了上述提及的理財公司,還有光大理財、信銀理財、農銀理財、杭銀理財、渤銀理財等理財公司的總裁、董事長或總經理等高管職位發生變動。
日前據獲悉,近期還有多家理財公司董事長將面臨調動或退休,涉及國有大行和股份行理財公司,這也意味著后續銀行理財高管密集換防仍將持續。
業內研究人士此前表示,在銀行理財公司成立初期,對母行體系依賴較多,高管團隊以內部人員為主,有助于其較快完成從母行資管部門的轉變。而當前銀行理財公司發展時間較短,高管團隊尚未完全成形,根據工作需要和監管制度對高管人員進行調整優化,均屬正常行為。
(來源:證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