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麗水市全方位推動金融服務適老化改造,積極建設“中國長壽之鄉”;江蘇省一些商業銀行打造富有特色的養老金融專屬產品體系,提供個人養老儲蓄、養老金保險等豐富的金融業務和產品,滿足老年客戶的多元化需求;安徽省推出“惠民保”等創新金融產品,切實滿足老年人風險保障需求……各地不斷織密“政策網”,持續打好“組合拳”,助力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
為了推動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央到地方陸續出臺一系列政策,不斷提高金融支持力度。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在全國實施個人養老金制度,積極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系統部署普惠金融服務、財政資金和金融保障等工作,有效拓寬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渠道。多項政策的相繼落地,體現了國家對于銀發經濟的高度重視。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出臺的《關于銀行業保險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導意見》,強調加大對銀發經濟的金融支持,通過優化產品與服務結構、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等方式,積極適應老齡化社會發展需求。
我國老年人口基數大,老齡化速度快,養老需求快速增長。從長遠來看,我國發展銀發經濟具有天然優勢。一方面,日益龐大的老年人群體亟需多樣化、差異化的養老服務,這為銀發經濟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前景;另一方面,我國“養老三大支柱”仍處于發展初期,特別是個人養老金市場潛力巨大,發展銀發經濟大有可為。在政策指引下,各地不斷推陳出新,積極探索金融賦能銀發經濟的新路徑。
推動金融適老化改造,切實滿足不同老年群體的養老需求。通過適老化改造,金融機構可以提供更加便捷、易用的金融服務,還可以幫助金融機構提升風險防范能力,保護老年人的金融資產安全。為回應老年群體現實需求,部分金融機構推出起存點低、穩定性高的金融產品,通過設置無障礙通道、開設愛心窗口、提供上門服務等方式,提升金融服務的便捷性。金融適老化改造,不僅要以問題為導向,還應當堅持系統觀念。一方面,針對部分老年群體不會用、不善用智能設備的現實問題,金融服務基礎設施要適應老年群體的生活習慣,推動軟硬件設施適老化改造;另一方面,要深入社區網點,做好延伸服務,讓服務更貼心更可及。
以金融手段促進養老產業長效健康發展,不斷挖掘銀發經濟潛能。天津河東區銀發經濟產業園拓展康養服務、配餐服務、法律服務等多個業態;湖北咸寧市以“培養十萬護理、服務百萬老人、培育千億產業”為目標,打造“咸寧護理”品牌,走醫養結合之路,大力發展養老產業集群……越來越多的新形態養老產業正在涌現。我國養老產業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仍然存在。進一步強化財政金融支持,引導金融機構支持符合標準的普惠養老機構項目,能夠為養老產業的融資提供更多選擇,從而助力適老設備、智慧養老等各類新業態的發展。
加強金融對于銀發經濟的支持力度,離不開市場的有效監管。銀發經濟涉及老年人的養老、醫療、保健等多個方面,是關系到社會穩定和民生福祉的重要領域。由于老年群體普遍缺乏金融知識,金融安全意識相對淡薄,養老詐騙時有發生,相關反詐防線要及時建立。福建省建立了金融監測指標體系和報告制度,有效防范金融產品的潛在風險;河南省從強化外部宣傳、細化激勵機制、量化評估督辦等工作著手,進一步提高對金融市場的監管能力。強化對金融市場的監管,增強金融機構的風險研判能力,通過警銀聯動、常態化反詐宣傳等措施,可助力實現銀發經濟與金融協同發展。
防范金融風險,同時也需要加快提高老年群體的金融素養。老年群體是銀發經濟的重要參與者和受益者,具備良好金融素養的老年人能夠更加理性地參與金融市場活動。為進一步提高老年群體金融素養,應當夯實金融知識宣傳陣地,聯合老年教育、養老服務等機構做好金融知識普及活動。比如,福建證監局聯合敬老院、老年大學等相關單位舉辦教育活動,通過豐富多樣的形式將金融知識與反詐技巧送到老年人身邊。此外,還須靈活運用新媒體等多種媒介,以貼合老年人信息接收習慣與特點的形式,加強投資安全、個人信息保護等方面的宣傳教育,切實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
促進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一項久久為功的系統性工程。作為資源配置與資產融通的重要工具,金融既能夠增強養老服務供給,也將為銀發經濟提供有力支撐,對于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堅持法治化與市場化思維,在政策指引下不斷完善制度建設、深入優化產品結構、有效推動產業協同、持續強化市場監管,讓老年群體享受到更加便捷、更高品質的金融服務,通過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更好結合,為銀發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金融環境。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