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厄瓜多爾新聞網報道,第三屆中國—拉美和加勒比農業部長論壇日前在中國山東濰坊舉行。本屆論壇以“促互利多元合作,享共贏綠色發展”為主題,旨在深化貿易、投資、農業科技、農村減貧等領域的交流,推動中拉農業合作進入分區域、有重點、有特色、可持續的多元化發展階段,為構建中拉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
另據秘魯廣播電視公司網站報道,此次論壇期間,中拉達成多項協議。中方承諾在互利共贏的基礎上,通過擴大貿易和鼓勵農業投資,進一步鞏固和加強中拉農業經貿合作。出席論壇的代表還承諾通過支持無人機技術、數字農業、綠色能源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推動農業系統向綠色能源轉型。
近年來,中拉農業合作走深走實,農產品貿易往來日益活躍。中國是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第二大貿易伙伴,農產品貿易在中拉貿易中占據重要地位。2023年,中拉農產品貿易額達810多億美元,比2014年翻了一番。智利車厘子、墨西哥牛油果、秘魯藍莓、阿根廷牛肉、厄瓜多爾白蝦等拉美地區優質農產品進入中國市場,受到中國消費者的喜愛。
中拉農業合作熱也持續升溫,呈現出一些新亮點、新成果。在農業機械合作領域,中國企業生產的農業機械設備大量出口至拉美地區,助力當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在農業技術合作領域,中拉通過互派農業技術交流團,開展農業培訓項目,設立農業技術聯合實驗室、研究中心和示范農場等,將中國農作物種植、品種繁育、水產養殖和捕撈、農產品加工等技術帶到拉美地區,幫助當地提高農業技術水平,延長產業鏈,增加農民收入。在農業基礎設施合作領域,中國企業在拉美地區參與建設一批灌溉、水利及電力項目,為保障當地農業穩定性作出貢獻。在綠色農業、生態農業合作領域,雙方也在開展新探索,積極提高農業系統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
中拉農業合作提質升級、向“新”而行,得益于以下因素的推動——
一是中拉農業互補性強。拉美地區農業自然資源豐富,農作物種類繁多,但經濟結構較為單一,農產品出口以初級產品為主,農業發展迫切需要資金、技術及人才支持。中國作為人口大國,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大。中國廣闊的市場、先進的農業技術與管理經驗與拉美地區的農業資源優勢相結合,利好雙方,為中拉加強農業合作提供了巨大動力。
二是中拉政治互信不斷增強,友好關系持續深化,為包括農業在內的各領域合作奠定基礎。今年是中國—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論壇成立10周年。近年來,在元首外交引領下,中拉攜手構建更加緊密的命運共同體,新時代平等、互利、創新、開放、惠民的中拉關系深入發展。農業一直是中拉合作的重點領域。中國已經與19個拉共體國家建立雙邊農業合作機制,加之中拉農業部長論壇等機制的推動作用,中拉農業合作穩步推進。
三是中拉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截至目前,已有22個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國家與中國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中拉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跨境電商、物流運輸等領域不斷加強務實合作。近年來,依托“絲路電商”機遇,越來越多拉美農產品通過跨境電商進入中國市場,開辟了中拉農產品貿易新通道。
四是中國在拉美自貿“朋友圈”進一步擴大。目前,中國已與秘魯、智利、哥斯達黎加、厄瓜多爾、尼加拉瓜簽署了自貿協定,為雙方經貿關系帶來更多機遇。自貿協定的簽署有利于降低關稅,加快貿易流通,進一步擴大中拉農產品貿易往來,打開農業合作新領域。
中拉農業合作樹立了南南合作的典范。合作不斷挖掘出拉美地區自然資源潛力和優勢,回應了拉美國家發展經濟、拓展貿易、開辟更廣闊市場的需求。來自拉美地區的優質農產品滿足了中國國內市場的需求,有效提升了農產品供應鏈韌性。同時,中拉在綠色農業、生態農業、科技農業等領域的積極探索,為維護全球糧食安全、促進可持續發展、應對氣候變化作出貢獻,有利于落實全球發展倡議,促進雙方共同發展。未來,中拉農業合作前景廣闊,雙方必將繼續深挖農產品貿易、農業機械、農業技術等領域的合作潛力,發揮各自產業優勢,引領合作不斷取得新成果。(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