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金融監管總局河北監管局發布《關于銀行業保險業做好養老金融大文章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這是全國首份全面做好養老金融大文章的省級政策方案,具有重要的試點意義和參考價值。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楊娟表示:
第一,養老金金融重在提高供給質效。《通知》要求大力推進個人養老金業務試點發展,支持企業年金、職業年金發展,穩步發展各類專屬養老金融業務。需要注意的是,以往政策重在強調養老金積累與養老金產品的多元化供給,而對已積累養老金的使用規劃重視不夠。本次《通知》提出依法合法發展銜接企業年金、職業年金的商業補充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等業務,這一方面引導銀行業和保險業將企業年金、職業年金業務拓展至客戶退休后的產品管理;另一方面,隨著金融機構開展此類業務,也將引導客戶在退休后做好已積累企業年金的規劃使用。我國的企業年金制度已實施20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全國企業年金已積累基金達32,856.47億元。可以說,目前部分即將退休職工的個人企業年金賬戶積累已有一定規模,如果只是一次性領取或分年金領取企業年金個人賬戶積累額難以有效應對長壽風險。為引導老年群體做好規避長壽風險的安排,各國普遍對將第二或第三支柱養老金賬戶資金轉為商業養老保險或醫療保險實施稅收優惠安排。我國企業年金、職業年金采用EET納稅模式,退休后一次性領取或分年金領取企業年金賬戶資金要繳納個人所得稅,因此本次在落實銜接企業年金、職業年金的商業補充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這一政策要求時,是否免除企業年金、職業年金領取階段的個人所得稅也值得關注。
第二,養老產業金融重在提升服務能力。《通知》要求加大投融資支持力度,提升養老產業風險保障水平,推動“險資入冀”布局養老產業,助力京津冀養老產業協同發展。養老產業具有涉及面廣、產業鏈長、業態多元等特點,當前,金融機構正在不斷優化針對不同養老產業細分領域的信貸支持措施與保險產品供給。結合不同養老項目的差異化需要與河北省作為普惠養老專項再貸款試點省份的實際,《通知》分類明確了不同類別養老項目的信貸支持方向。對于重資產型養老產業項目,例如房地產項目轉型養老產業、閑置商業等場所轉型養老產業,要側重優化貸款審批流程,從而加快融資需求的滿足速度;對于符合條件的普惠型養老機構項目,要側重用好普惠養老專項再貸款,進而降低養老機構的融資成本;對于具有外部性的養老領域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要側重發揮政策性開發性金融作用,進而避免基礎設施的有效供給不足。還需指出的是,《通知》明確列舉了保險公司參與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具體方式,給出了“險資入冀”的方向。今年5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關于銀行業保險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導意見》與《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關于推進普惠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均提出,在風險有效隔離的基礎上,支持保險機構以適當方式參與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但均未明確具體參與方式。本次《通知》提出支持保險機構總部通過自建養老社區和養老服務機構、租賃物業、委托管理、股權投資等方式,加大對養老上下游產業投資力度。
第三,養老服務金融重在創新推動改善產品、服務與環境。《通知》要求豐富養老金財富管理產品與服務,提高養老金消費產品供給質效,持續打造“適老化、友好型”金融消費環境。21世紀以來,我國的財富管理業務迅猛發展,現在已經成為各大金融機構重要的戰略發展方向。但是,當前我國的財富管理業務多屬于中短期理財,群眾普遍缺乏退休規劃理念,發展養老財富管理業務勢在必行。養老財富管理業務,主要是退休理財規劃,是在客戶收支平衡后即可開始規劃積累養老財富并在退休后規劃使用已積累財富的終身理財業務。不同客戶收入水平不同、退休生活目標不同、風險偏好不同,退休理財規劃必須是差異化的。《通知》注意到這一點,明確提出為各年齡段、不同風險偏好的消費者匹配差異化的養老財富管理選擇,為金融機構開展退休規劃理財服務指明方向。同時,《通知》還強調發揮數字金融在養老財富管理中的作用,引導金融機構積極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創新技術,為客戶提供精準畫像、投資顧問、風險保障、財務規劃等個性化金融服務。此外,《通知》還對終身養老金領取服務、“以房養老”業務、老年人信用卡用卡安全性和便捷性等均提出明確指導;要求加強對金融服務適老化改造,鼓勵建立養老金融專業團隊、發展特色網點、開辟服務專區,希望積極開展商業健康保險就醫費用一站式結算。這些規定充分體現了養老金融這篇大文章的政治性人民性要求,為金融機構創新性開展符合人民需求的養老金融服務提供了明確指導。
(來源: 金融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