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一些西方媒體頻頻炒作“外資撤出中國”論。這些誤導性的報道,大多以偏概全地炒作中國外商直接投資總額下降的數據,唱衰中國經濟發展前景。相關報道選擇性地忽視了外商在華投資結構不斷優化、外資企業在華經營條件穩步改善等事實。要客觀衡量中國外資利用的情況,基本指標需要與時俱進。除了總量外,還要注意質量和投資方式。
中國商務部6月公布的數據顯示,1—5月,中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1764家,同比增長17.4%,延續了去年以來新設企業較快增長的態勢;實際使用外資規模仍處于歷史高位,金額有所下降主要是受去年高基數影響。
從行業看,1—5月,中國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1171.1億元人民幣,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引資504.1億元人民幣,占全國引資比重較上年同期分別提升了2.8和2.7個百分點,顯示出中國引資結構持續優化。
此外,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4月外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增長16.7%,高于全國平均水平(4.3%),經營狀況持續改善。
這些數據充分證明了中國吸引外資、加快發展的良好表現。中國不斷提高投資質量,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正朝著高質量發展邁進。
回看中國2023年利用外資的數據,雖然2023年中國利用外資份額回落,但仍高于疫情前趨勢值。對于中國外資份額回落也不必過度解讀,利用外資規模下降是不是意味著中國產業外遷甚至被“脫鉤斷鏈”,還要看國際比較。
2024年6月,聯合國貿易和發展組織發布最新《世界投資報告》。報告顯示,受世界經濟增速放緩、融資條件趨緊和地緣政治局勢等的影響,2023 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下降2%,至1.3 萬億美元。
第一,2023年份額回撤非中國獨有,同期印度、美國、日本的份額分別較上年回落1.5、1.2和0.9個百分點,回撤幅度不小。
第二,剔除荷蘭、比利時、愛爾蘭、瑞士等具有避稅性質的外資中轉地因素后,2023年全球FDI流量連續兩年下降超過10%,這意味著中國這一數據的變化沒有看到的那么大。
第三,疫后中國利用FDI的份額總體是上升的,2023年的份額較疫情前的2015年到2019年的5年均值上升4.3個百分點,與美國同期上升4.9個百分點相比不遑多讓。
第四,2020年到2023年,中國占全球對外直接投資的份額平均為12.3%,較疫情前5年均值高出1.3個百分點,這反映了中國積極參與重塑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努力。2023年,東南亞發展中國家利用FDI份額較疫情前5年均值大幅上升8.8個百分點,部分與中國加大對東南亞地區的直接投資有關。
進入2024年以來,美聯儲不斷延后降息時間、全球融資成本提高和融資條件收緊,以及地緣政治因素對中國吸引外資的負面影響持續顯現。今年全球國際投資形勢依然嚴峻,中國穩外資工作任務依然繁重。
面對復雜的外部環境,2月2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把穩外資作為做好今年經濟工作的重要發力點。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扎實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行動方案》,提出5方面24條措施。6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研究利用外資工作,指出要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多措并舉穩外資。
在制造業方面,中國已經宣布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的限制措施,歡迎外資企業投資中國,共享中國的發展機遇。另外,中國各省也在積極開辦會展,一些特殊的經濟區域也在進一步擴大市場準入。商務部和省級商務主管部門建立了外商在華圓桌會議制度,定期聽取外商的問題和意見。中國各級政府正在努力為外國企業在華經營創造開放、公平、非歧視的法律環境和營商環境。
這一系列努力,對中國進一步深化特定領域對外開放、穩定制造業和服務業外商投資與外貿基礎發揮重要作用。隨著中國進一步擴大開放,改善營商環境,加大吸引外資力度,必將為外資企業提供更多機遇。正是基于中國的這類積極發展態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最新報告中將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上調了0.4個百分點,至5%。
隨著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地見效,中國的投資環境將更加完善。相信會有更多的外國投資者感受到中國市場的投資機會不容錯過。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