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個月,歐美等一些國家反復炒作所謂中國“內需不足”的話題。聯想到“產能過剩”等論調,這些國家似乎試圖借此向全世界植入又一個“思想鋼印”,即“中國出口威脅論”。“中國出口威脅論”可被理解為“中國威脅論”的升級版本,通過宣揚“中國內需不足,所以只能對外傾銷產品”的荒唐邏輯,為一些國家搞貿易保護、對華加收關稅的保護主義與霸權行為提供理論、輿論支持。
后續的事態發展證明了這一點:5月14日,華盛頓對中國出口美國價值180億商品加征進口關稅;7月5日,歐盟宣布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臨時關稅。從4月有關中國“內需不足”“產能過剩”等論調漸盛,到美國、歐盟相繼加稅,歐美各國炒作相關話題的實際意圖昭然若揭。
中國難道真的面臨“內需不足”嗎?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至6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5969億元,同比增長3.7%;扣除價格因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增長3.9%。相比之下,5月美國個人消費支出指數PCE僅增長2.6%。以消費市場而言,中國消費市場顯然比美國更有活力。
中國商品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原因之一,在于歐美商品和中國商品競爭力的此消彼長。2020年,歐美采用“過激”貨幣政策和“撒錢”財政政策來挽救瀕臨崩潰的經濟,導致惡性通脹。2022年6月,美國通脹一度升至9.1%的歷史高位。隨后,歐美不得不開啟激進加息治理通脹。高通脹導致歐美制造業人力和原材料成本飛漲,進一步導致其產品的全球競爭力下降。與此同時,中國扎實推進本土制造業升級,并把通脹率控制在穩定區間,出口的商品相當程度上還幫助歐美國家平抑了快速上漲的物價。
歐美宣揚中國“內需不足”、推行貿易保護主義的目的很可能是轉移其國內矛盾。這與解決現實問題完全是南轅北轍。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格曼就曾明確反對美國前總統特朗普關于“全關稅”的提議。因為進口關稅的目的本是增加歐美政府收入,但如今關稅已成為歐美通脹高企的重要因素,所有增加的關稅最終都會由消費者買單。至于拜登政府頒布《通脹削減法》,試圖用政府花錢補貼的方式來降低通脹的舉措更是與經濟學常識背道而馳:政府補貼是經濟刺激政策,在通脹情況下這只會造成美國國債增加,并進一步抬高通脹。
綜上,歡迎中國制造反而是歐美國家解決國內面臨經濟困境的最佳方式之一。通過降低關稅、加大中國商品進口,從而降低本國國內通脹率。這同時也會減少歐美制造業的成本,比如歐美車企普遍依賴的中國產零配件。雖然短期上中國制造會占據相對大的市場份額,但從長期來看,低通脹、低利率是歐美制造業復蘇的基礎條件,歐美國家想重振制造業,中國制造是他們不多的有效選擇。
對中國而言,歐美“鼓勵”中國拉動內需的一些“建議”完全不具備參考性。以中國新能源車為例,作為歐美貿易保護主義打壓的重點,實際全球新能源車需求最旺盛的就是中國市場。截至今年4月,我國新能源車滲透率已超過50%,遠高于歐美發達國家水平,且在國內新能源車已連續數年保持高增長、基數已經相當龐大的基礎上,6月國內新能源車的銷售數量同比增長30%,環比增長6%。這足以證明,所謂中國國內對新能源車“內需不足”的說法完全是子虛烏有。
與歐美國家的“雜音”無關,繼續擴大內需符合我國自身的發展需求,需要從我國產業經濟的實際情況出發,“以我為主”地制定發展計劃。過去,歐美對華輸出高附加值商品,中國對歐美輸出低附加值商品,中國處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的底端。如今,歐美重點打壓的是鋰電池、新能源車、光伏電池等新興高附加值產業,而對我國的低端制造業興趣不大,如美國800美元以下小額商品進口的免稅政策,直到中國電商海外大熱,沖擊了亞馬遜才引起一定關注。這說明,維持對華貿易的剪刀差是歐美國家炮制“中國內需不足論”在貿易層面的主要目的。對此我們應形成清楚認識,在產業發展和內需拉動方面都做到“以我為主”,以民眾的需求為導向,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培育完整內需體系,促進形成強大的國內市場。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