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堅決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深入打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全力推動渭南黃河中游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范區建設。
聚焦生態河,推動流域水質持續改善。我市地處黃河中游,全域都屬于黃河流域,生態戰略地位突出。我市堅持以剛性治標、系統治本為原則,以“有河有水、有魚有草、人水和諧”為目標,著力破解水資源困境、持續改善水環境質量、逐步提升水生態功能,印發實施《渭南市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渭南市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一系列行動方案,通過生態擴容與污染減排“兩手發力”,推動實現區域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2023年,全市9個地表水國考斷面均達到或優于考核目標,優良比例100%,無劣Ⅴ類水體,黃河干流風陵渡大橋斷面水質穩定保持Ⅱ類水質。納入國家考核的5個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均為Ⅲ類及以上,達標率100%。
打造幸福河,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我市實施黃河流域水污染綜合治理,出臺9個國考斷面“十四五”水體達標方案,組織各縣(市、區)編制市控斷面“一斷一策”水體達標年度實施方案,堅持控源截污、內源清理、疏堵結合,深入開展河湖健康評價工作,完成7條河流的健康評價和健康檔案建立工作,編制14條重要河湖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加快補齊城鎮污水收集設施短板,累計改造農村衛生戶廁65.3萬座,建成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200余座,清理農村生活垃圾2.8萬噸、村內水塘370余個、村內溝渠892公里。城市及縣級城市建成區均未發現黑臭水體,石川河(渭南段)實現“豐水期有水、枯平期間歇有水”,華陰市長澗河被命名為“陜西省幸福河湖”,極大提高人民群眾對水環境的幸福感、獲得感。
守護母親河,合力保障黃河長治久安。我市全面落實河湖長制,常態化開展河湖“清四亂”,嚴厲打擊河道非法采砂行為,形成“三嚴四聯五張網”工作模式,受到省政府和黃委通報表彰。強化污染治理聯防聯控,積極與上下游兄弟地市對接溝通,實行黃河流域綜合整治共商治理措施,合力推進水環境整治。與6個城市建立跨界流域上下游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切實保障跨界流域水生態環境安全和飲用水水源環境安全。建成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站5座,建成投用市級生態環境智慧監管平臺,實現全方位立體監控感知環境質量狀態。全面開展重點區域和薄弱環節隱患排查,實施水毀修復工程59處,整治風險隱患93處,治理中小河流15公里,完成8座小型水庫除險加固,黃河禹門口至潼關河段“十三五”治理工程全面完工。
當前,我市持續發力,準確把握“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的要求,堅決打好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圍繞鄉村建設行動,聚焦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重點任務,堅持示范帶動與整體推進相結合,重點突破和綜合整治相統籌,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整體水平,努力建設一批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改善流域生態環境,積極爭取生態流量保障,加強“枯水期”等特殊時期污染管控,持續鞏固水環境治理成果,推動國考斷面水質持續向好。持續推進重要河流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工作,有效控制入河污染物排放。推進鄉鎮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劃定工作,組織開展水源地專項執法檢查,抓好飲用水全過程監管,切實保障群眾飲水安全。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快推進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警示片反饋問題整改,深入推進“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依法依規查處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行為,定期組織開展黃河流域突出問題排查整改工作,為全面建成黃河中游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范區提供綠色保障。
來源:黃河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