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等4部門日前發布的《關于實施設備更新貸款財政貼息政策的通知》明確,銀行向經營主體發放的貸款符合再貸款報銷條件的,中央財政對經營主體的銀行貸款本金貼息1個百分點,貼息期限不超過2年。推進大規模設備更新是黨中央著眼經濟高質量發展大局作出的重大決策,而出臺設備更新貸款財政貼息政策具有積極意義,能夠讓經營主體獲得“真金白銀”的支持,有利于促進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
當前,有效需求不足是宏觀經濟運行中的一個突出問題。本輪大規模設備更新重點支持先進產能,“新”在供給與需求協同,助力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推動經濟回升向好的困難和挑戰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對企業運行來說,設備損耗、技術進步等因素,導致更新改造需求出現,而恰當的設備更新有助于提高效率、增強競爭力。隨著新型工業化深入推進,工業、農業等領域設備更新需求巨大。2023年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約為50萬億元,其中,工業、農業等重點領域設備工器具投資或更新需求約為5萬億元。此外,部分傳統制造業“大而不強”問題仍然突出,低端供給過剩和高端供給不足并存。
從需求角度看,大量資金投入設備更新,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將有力拉動經濟增長;從供給角度看,以技術、能耗、排放等標準為牽引,有利于促進經營主體加快淘汰落后產品設備,提高生產效率和技術水平,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創造市場條件。可見,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是兼顧總量和結構、長期和短期的重要政策手段,有助于統籌擴大有效需求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夯實經濟回升向好基礎,加快經濟轉型。
我國是制造大國,傳統產業占全部制造業的80%左右,也是設備更新的重點領域。但隨著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傳統產業普遍投資意愿不高。財政貼息政策作為一項惠企利民的積極財政政策,降低了融資成本,從而激勵其積極參與設備更新活動。通過財政貼息政策,預計每年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規模額外新增數千億元,有助于進一步推動經濟增長。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9%,而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同比增長17.3%,對全部投資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顯示出設備購置投資在固定資產投資中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企業在技術更新、產能提升和產業升級方面的積極作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設備更新得當,既利當前、更利長遠。
不可否認的是,當前部分企業依然經營困難,其設備更新的意愿有待進一步提高,亟需放大政策激勵和引導效果。下一步,應多措并舉、統籌配合,形成央地聯動、部門協同的工作合力,打好政策“組合拳”,充分發揮政策疊加效應,提振經營主體積極性,推動政策加力提效。
一方面,鼓勵央地各級財政協同加強財政貼息、補貼力度,充分發揮好財政協同發力和“四兩撥千斤”的撬動作用。其中,中央、省級政府等上級財政可承擔較大補貼或支出責任,同時,落實好稅費減免、擔保費補貼等優惠政策,力爭讓經營主體得到更多、更大實惠。
另一方面,強化財政、貨幣、產業政策協同,形成握指成拳的合力,實現政府和市場同頻共振。大規模設備更新既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讓經營主體自愿申請、銀行自主審貸,也要更好發揮政府各部門作用,合力支持金融機構加大相關貸款投放。
此外,可考慮專項再貸款工具規模和范圍進一步擴容,以更大規模、更低成本的中長期資金支持,調動企業更新改造的積極性,激勵引導金融機構加大重點領域設備更新的金融支持力度。在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落地過程中,堅持有效市場、有為政府的工作原則,遵循市場規律、精準施策,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切實提升財政資金效率和政策支持效能。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