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心資本”自首次在今年4月30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被提及以來,成為各方熱議焦點。7月21日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鼓勵和規范發展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基金作用,發展耐心資本”,再次引發關注。
發展新質生產力,離不開耐心資本。所謂耐心資本,泛指對風險有較高承受力且對資本回報有著較長期限展望的資金,“耐心”兩個字是關鍵??萍紕撔率前l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很多“從0到1”的原創性、顛覆性的早期科技創新活動,難以產生立竿見影的投資回報,這就需要耐心資本為企業提供長期而穩定的資金支持。正因如此,耐心資本被稱為“時間的朋友”,是陪伴“硬科技”發展的親密伙伴,發展耐心資本對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至關重要。
創投基金作為最重要的耐心資本,在陪伴企業發展成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不容忽視的現狀是,近幾年,國有資本在創業投資市場上的活躍度不斷增加——有研究機構發現,2023年的私募股權創投行業市場上,數量占比1/3的國資及政府引導基金對子基金的認繳規模達全市場的70%。不僅如此,在遴選子基金方面,政府引導基金更偏好有國資背景的子基金管理人,其次才是市場化子基金管理人。
國資成為主流LP(基金投資人)背景下,其與GP(基金管理人)之間的訴求差異備受關注。一方面要看到,目前中央企業管理的總共126只創投基金主要投向了先進制造、能源、電子信息等領域,在推動科技攻關、加大科研投入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國資及政府投資基金具有資金密集、分散風險等優勢,應率先將國資及政府投資基金培育為耐心資本,發揮引領示范作用。比如,針對投資項目出現損失、項目與基金期限錯配等情況作出安排。另一方面,LP有“耐心”,資本才更可能有“耐心”,要讓國資真正樂于、敢于“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
隨著國資系統巡視、審計近年來明顯加碼,對于市場化GP而言,與國資LP在投資和回報上的不同訴求、合規風險、廉政風險都是不小的壓力。部分國資GP則害怕項目出現損失后面臨追責,還有一些專業性和投資科學性也需要觀察。可見,發展耐心資本是一個系統性工程,當前需要的是進一步提高配套制度的包容性、適配性。不久前發布的“創投十七條”,從基金考核、容錯免責機制、績效評價制度、退出機制等體制機制的關鍵環節破題,有利于解決創投出資結構變化衍生出的一些問題,厚培耐心資本土壤,關鍵是要將這些舉措落實到位。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社保及險資對私募股權創投行業支持效應顯著。另有媒體統計,年初至今,已有超過100家上市公司與國資平臺聯手,參與設立產業基金,力推耐心資本落地。支持專業性創業投資機構發展,鼓勵形成多元化的創業投資主體,引導創投機構不斷提高規范化運作和管理水平——堅持“專業、多元、規范”的創投機構發展方向,引導保險資金等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進一步釋放創業投資基金長期資金來源潛力,也能促進耐心資本培育壯大,更好地為新質生產力賦能。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