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會議故障、酒店服務癱瘓、自助販賣機卡殼……近日,因微軟公司旗下部分應用和服務出現訪問延遲、功能不全或無法訪問問題,大批用戶遭遇電腦“藍屏”。目前,微軟和軟件供應商、美國電腦安全技術公司“眾擊”已經向用戶提供修復指南,但由于所涉企業太多,“藍屏”電腦全部恢復正常仍需時日。
作為目前世界上應用最為廣泛的計算機桌面操作系統之一,微軟視窗操作系統的穩定性直接影響到了包括國家重要機構、關鍵設施在內的大量用戶的日常工作生活。據悉,除受波及最廣的澳大利亞外,英國倫敦證券交易所旗下Workspace新聞和數據平臺遭遇故障,西日本旅客鐵道公司列車行駛位置信息無法獲取,美國多家航空公司不得不對相關航班實施全球停飛……雖說網友都在調侃“提前下班”,但這場風波給全球用戶造成的損失或超10億美元。
微軟崩潰,全球“宕機”,這不僅是個技術問題,也是嚴峻的現實警示。今天,科技發展讓人們習慣了生活的便捷與高效,從漫步云端的交通,到輕點指尖的交易,每項技術的更迭都深刻改變著世界。但另一方面,當一切皆可編程,萬物均要互聯,小到普通人的衣食住行、工作休閑,大到整個社會的運轉、生產,可以說,一切人類基本生存生活要素都架構并依托于網絡。而一旦技術本身出現問題,其影響之廣、之深,往往超乎我們的想象。這不是微軟第一次拉胯,也并非網絡系統第一次“Bug”,正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服務器過載、網絡連接中斷、存儲設備損壞,任何一個環節出現紕漏,都可能導致服務突然終止、生活陷入混亂。
《技術與文明》一書中提到,不做機器的奴仆和不過分迷信技術。相比于建構城市的鋼筋水泥,虛擬空間的數字某種程度顯得更為脆弱。誠然,我們沒有必要對技術應用因噎廢食,但還是要時刻保持“晴天修房頂”的危機感。相關企業作為數字經濟的重要參與者,在維護數據安全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別是在追求創新的同時,不能忽視對既有系統的持續優化和升級。合理利用技術,而非全盤依賴技術。在城市規劃、建設、運行和管理等各個環節,更要對可能發生的風險進行通盤考慮,建立起多層次的立體風險防護網絡,留出必要的安全冗余。
值得關注的是,在這場波及全球的事件中,相較于很多國家的“措手不及”,我國總體受到的影響較小。分析認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中國公共服務系統多數沒有使用本次涉事的軟件,而是使用了國產操作系統。這種技術上的獨立自主,很大程度保證了在“宕機風波”中系統整體的安全可靠,也給我們必要的提醒:自主可控是應對不確定性的最大確定性。當前,國際網絡體系中獲益最大的仍是少數網絡發達國家,比如,全球只有13臺根服務器,而美國獨占了其中10臺。隨著網絡空間被某些人視為大國戰略博弈的新戰場,技術上搞“脫鉤斷鏈”、安全上筑“小院高墻”,意味著我們只有持續加強國產化和自主可控的網絡安全產品的研發應用,將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有更多應對風險挑戰的底氣。
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關鍵系統安全可控,這將是一段很長的路,卻也是必須要走的一條路。
(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