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是黃河入陜第一縣,流長占陜西段15%、榆林段26%,屬陜西縣域流長之最,不僅擔負著國家區域性生態屏障的重任,還承擔著保護黃河中下游生態安全的神圣職責。同時,作為典型的資源型城市,府谷縣資源富集與生態脆弱并存,在發展過程中,既要保證國家重要能化產品供給和能源安全,又要保護好生態環境。
守好黃河流域生態安全屏障,打好污染防治、荒漠化綜合治理和黃河“幾字彎”攻堅戰,走好生態和經濟協調發展新路子……近年來,府谷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全面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
如今的黃河之濱,正澎湃著強大的綠色發展動能。
建管并重用好水護好地
衡量一個地方生態保護成效,首先看規劃。規劃先行,成為府谷縣生態建設的一個鮮明特點。
從生態保護建設的大邏輯,到每個關鍵點位的落子布局,府谷縣高起點規劃,高標準高質量建設。該縣成立了由主要領導任組長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制定了系列文件,圍繞生態修復與保護、高標準農田建設、生態林草建設、環境污染治理、礦區生態修復和產業高質量發展六方面,一張藍圖繪到底。
該縣全方位貫徹“四水四定”原則,精打細算用好水資源、從嚴從細管好水資源。全面落實“河長制”,狠抓水環境整治和河湖“清四亂”工作,強化涉河紅線意識,加強涉河項目建設審批管理,堅決杜絕涉河違法行為。嚴格落實水資源管理相關規定,出臺《關于開展黃河流域違規開采地下水排查工作實施方案》,開展企業取用水專項整治行動,全面加強企業取用水監測管理、飲用水水源保護等工作,嚴查水源違法案件,持續鞏固環保涉水問題整改成果。加快實施水利發展項目,積極謀劃爭取攔沙壩、坡改梯等生態治理工程,水資源保護利用取得新成效。
目前,全縣35條小流域布設攔沙壩218座,除險加固病險庫壩120座,累計完成小流域綜合治理36平方千米,年攔沙量達16.4萬噸,治理面積246.39平方公里。
同時,聚焦“糧食安全”,全力推動耕地保護工作。該縣嚴格落實耕地保護硬措施,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落實“黨政同責、嚴格考核、一票否決”制,制定出臺《耕地保護田長制實施方案》《耕地保護激勵暫行辦法》;建立五級三類田長制保護體系,大力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全力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以及撂荒地整治;深入開展衛片執法監察、農村亂占耕地建房等問題的排查整治,堅持動土必核、動土必查,統籌技防與人防,把田長制與河長制、林長制結合起來,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
2023年,府谷縣獲評全省耕地保護示范縣,全縣糧食產量7.7萬噸,農業總產值20.98億元,糧食產量、產值實現“三年連增”。
點“廢”成金構筑生態安全屏障
廟溝門鎮西堯溝村處于府谷縣煤炭腹地,近年來,西堯溝村走地企“聯姻”的路子,在采空塌陷區實施“萬畝坡改梯,萬畝生態林”礦區生態修復治理工程,建設西堯溝現代農業產業園,廢棄礦山變為萬畝良田,當地村民端起“生態碗”、吃上“綠色飯”,形成綠色農業產業鏈,讓村民“望得見山,看得見綠”。
位于黃河沿岸的府谷鎮黑山村,曾經是采礦遺留的廢棄采石場、旱沙采坑、廢棄礦石堆放場,如今一排排國槐、油松、側柏、山杏、海紅果等林木迎風招展,展現出一幅綠意滿滿的生態畫卷。
這是府谷縣構筑生態安全屏障的生動實踐。
近年來,該縣全面構筑黃河“幾字彎”生態屏障,大力實施生態保護、生態修復、生態富民等“六大行動”,統籌推進“山水林田壩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實施填坑造田、建造大棚、培育生態農業,恢復采空區的生態,許多昔日的廢棄礦坑變成生態治理、脫貧致富的“試驗田”。同時,全面加強項目林草地審批管理,加大涉林案件查處整改力度,全面夯實林長制,牢牢守住生態安全底線、紅線。
截至目前,全縣林地面積95.13萬畝,草地面積220.07萬畝,濕地面積1.61萬畝,林草覆蓋率58.21%,基本形成以水土保持、水源涵養、防風固沙等各類防護林為主體,農田林網、生態廊道、景觀節點為補充的復合型生態防護體系,為全省荒漠化防治、打贏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奠定堅實基礎。
按照“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原則,該縣全力推動工業固廢循環綜合利用,建立縣委、縣政府主要負責人親自抓,分管負責人具體抓,相關部門協同抓的工業固廢管理工作機制。印發《府谷縣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產業鏈工作方案》《府谷縣大宗工業固體廢物規范處置和綜合利用工作方案》等文件,有力有序推進固廢環境管理工作。目前,全縣9個煤矸石、鎂渣綜合利用項目被納入全市固廢綜合利用產業鏈示范項目,實現工業固廢流向數字化監督管理。
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
近年來,府谷縣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取得了良好成效。該縣細化目標任務和措施,確立責任部門及責任人,全力推動大氣治理取得實效。聘請“一縣一策”專家團隊駐點追蹤研究、幫扶指導,編制全縣污染源清單、污染源分布地圖,緊盯站點實時數據分析研判,及時發布有效管控措施;以“控車、減煤、禁燃、治源、抑塵、增綠”為抓手,常態化開展道路保濕保潔、建筑工地精細化管控、裸土動態整治、渣土車整治、散煤治理等工作,精準出拳抑制大氣污染。
今年,共查處污染路面、拋灑滴漏、不苫蓋篷布等案件87起,處罰超限裝載源頭企業25家,查處冒頂裝載案件76起,完成22處裸露地塊整治。
水污染治理方面,該縣以人居環境整治為抓手,全力推進水污染治理,對重點監測國省斷面水質,縣環保部門會同第三方機構采用“人工徒步+無人機+視頻監控”的方式,對重點河道、企業加密巡查,實施重點排污口整治提升。持續規范污水處理廠環境管理,加強污水處理廠監督性監測和日常監督檢查,發現問題及時向主管部門交辦整改,確保污水處理設施正常運行。
同時,大力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清水、黃甫、新民、廟溝門等14個鄉鎮實施黃河流域農村分散式污水處理示范項目,對屬地鄉鎮村戶進行生活污水整治,受益人口達到3.8萬人。
此外,該縣實施土壤污染源頭防控行動,開展農業面源污染全要素、全鏈條防治工作,實現從源頭減量、過程攔截、末端修復及循環利用全過程的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
來源:中國農科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