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農業農村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公布了5件以“訂單農業”為名設騙局坑農典型案件。
簡單來說,“訂單農業”就是先找市場、先簽訂單后生產的一種農業產銷模式。在這種模式下,農戶可以解決“種什么、種多少,賣不出、賣不好”的難題,作為購買方的企業往往會在技術、農資等方面對農戶進行指導,把控農產品質量并按約回收。可見,真正的“訂單農業”對于保障農民收益、適應生產需要、抵御市場風險都有積極作用,因此頗受歡迎。然而,這塊“香餑餑”卻讓一些不法分子動起了歪念頭。
從發布的典型案例來看,以空殼公司誘騙農戶的有之,虛構涉農重點項目的有之,打著“特色”養殖項目幌子的有之,生產銷售劣質肥料、偽劣種子的亦有之……花樣不斷翻新、形式日趨隱蔽,以“訂單農業”為名的騙局儼然一顆“毒瘤”,不僅損害農民的切身利益,也嚴重破壞市場秩序和農業生產的健康發展,務必嚴厲打擊、除之后快。
那么,此類騙局為何“有市場”?歸結來看,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信息差。因為信息不對稱,一些農戶對信息核實查證不甚了解,加之有盼技術、盼市場的心理,才中了騙子的圈套。二是以“高回報”為誘餌。不法分子“吹引騙”一條龍,畫著低投高收的“大餅”,利誘一些農戶上了鉤。三是農戶防范意識弱。騙子在合同里藏貓膩、履約時耍花招,就是瞅準了部分農戶法律知識欠缺、維權意識不足等弱點。
因此,破解騙局需要內外兼修、防治并舉。一方面,農戶自身增強“防御力”很重要。農業投資回報周期較長,收益更多依賴“細水長流”式的精心經營。因此,要對偏離技術常識、有悖市場規律的項目提高警惕,對收益回報保持理性認識、合理期待,自覺遠離各種看似餡餅的陷阱。另一方面,增強外部“守護力”很有必要。比如,相關部門加強監管、協同聯動,對涉農騙局露頭就打、圍追堵截、嚴懲不貸;用好典型案例“活教材”,豐富防騙“工具箱”,提高農戶的法律意識、維權意識,暢通線上線下投訴舉報渠道;推動專業種養知識“下鄉進村”,鼓勵發展新業態新模式,依托組織力量、技術手段破解信息不對稱等難題。只有各方都打醒精神、積極出力,才能不讓騙子污染了“訂單農業”這片希望田地。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