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夏大地的廣袤版圖上,渭南,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正以它獨有的方式,演繹著一曲綠色狂想曲。這不僅僅是對自然之美的頌歌,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深刻實踐,一幅幅生態畫卷在這里徐徐展開,引領著人們走進一個綠色、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夢想生活。
序章:歷史的綠意回響
渭南,古稱下邽、蓮勺,自古便是關中平原上的璀璨明珠。悠久的歷史長河中,這里不僅孕育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更在歲月的洗禮下,保留了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智慧。
渭南,因中華民族母親河黃河的第一大支流渭河而得名,從空中俯瞰渭南,便能發現一條玉帶橫攬其身,這便是渭河。渭河自西向東浩蕩而來,在渭南境內沖積形成關中平原(也叫渭河平原)最開闊的地帶,收納陜西最長的河流洛河(也叫北洛河)后繼續向東,匯入黃河。
渭南人依山傍水而居,農耕文明與自然生態緊密相連,那份對土地的敬畏與愛護,如同種子般深植于渭南人的心中,為今日的綠色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一樂章:綠意盎然的生態畫卷
步入渭南,仿佛踏入了一幅生動的生態畫卷。渭河如一條碧綠的綢帶,蜿蜒穿城而過,兩岸綠樹成蔭,鳥語花香。近年來,渭南市積極響應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號召,大力實施“碧水、藍天、凈土”保衛戰,河流治理成效顯著,水質持續改善,成為眾多水鳥棲息的天堂。同時,城市綠化覆蓋率逐年提升,公園綠地星羅棋布,市民推窗見綠,出門見景,享受著綠色生活帶來的愜意與舒適。
渭南中心城區朝陽大街與解放路十字西北角“口袋公園”
從2023年以來,遍布渭南主城區的二十多個公園綠地廣場陸續建設完成。口袋公園的建設不僅提升了市民的生活質量,還增強了城市的宜居性和吸引力。它們像一顆顆綠色的珍珠鑲嵌在城市中,為城市增添了無限生機和活力。
仲夏的渭南,在渭河大堤城區段一處防護林中,白鷺、蒼鷺、夜鷺等多種鳥類或樹梢漫步,或展翅飛翔,與城市景觀交相輝映,構成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畫卷。
近年來,我市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持之以恒為城市裝點綠色,為大地增添光彩,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工作穩步推進,持續開展植樹護綠、生態造林、濕地修復等工作,努力讓人民群眾在綠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讓良好生態成為渭南最亮麗的名片。截至目前,全市林木覆蓋率達到39.4%,中心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2.1%。
第二樂章:綠色產業的蓬勃興起
近年來,渭南不斷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發展新材料、壯大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等新產業、新業態,同時通過技術改造、綠色產品研發,推動我市產業發展方式向綠色低碳轉型。據了解,近年來渭南市綠色轉型步伐加快,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初步建成,全市共有國家級、省級綠色工廠24家,國家級綠色產品1個、省級綠色園區1個。
今年我市持續深化煤電、建材、化工等重點行業領域節能降碳,推動新能源基地建設,加快大唐風電、農光互補等項目進度。加快長江精工、運達風電、旭強瑞氫能等投產應用,創建省級綠色工廠30戶以上。
同時,依托豐富的農業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渭南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生態旅游等綠色產業,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依托華山、少華山等自然景觀,渭南打造了一批集觀光、休閑、度假于一體的生態旅游項目,吸引了國內外游客紛至沓來,帶動了地方經濟的快速增長。
第三樂章:綠色生活的美好愿景
綠色狂想曲的最終落腳點,在于構建綠色生活方式,讓綠色成為渭南人民的生活底色。
截至目前,渭南市已完成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12大造林綠化工程,總面積達到114.27萬畝。渭南市打造了一系列亮點工程,如潼關縣1120畝黃河西岸防護林、富平縣800畝金屏山困難地造林等。這些工程不僅提升了當地的生態環境質量,還成為渭南市創森的標志性成果。
為滿足市民日常健身需求,渭南市建設了城鄉綠色慢道,今年新增48.08公里,已累計建成各類綠道、慢道602公里。人均綠道現有長度達到了1.28千米/萬人,高于國家創森標準(0.5千米/萬人)。中心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4.92平方米,城市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提升到86.71%,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休閑空間。
從創建森林城市到低碳出行,從節能減排到綠色消費,渭南市民正以實際行動踐行綠色生活理念。通過政策引導、宣傳教育等手段,不斷提升公眾的環保意識和參與度,讓綠色生活成為新風尚。此外,渭南還積極推動綠色社區、綠色學校、綠色家庭等創建活動,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氛圍。
尾聲:綠色夢想的永續傳承
在渭南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人們正以更加堅定的步伐,向著綠色、低碳、循環的發展目標邁進。未來的渭南,將是一幅更加絢麗多彩的生態畫卷,一首更加悠揚動聽的綠色之歌,激勵著每一個渭南人不斷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夢想,讓綠色成為這座城市永恒的底色。
來源:合陽縣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