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國家知識產權局相關負責人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將聚焦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加強關鍵核心技術專利審查支撐,大力促進專利轉化運用,助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創新投入與產出的良性循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國家知識產權局鼓勵產業界更多參與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知識產權國際治理,健全完善海外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平臺,持續發布海外知識產權相關動態信息,引導企業加強知識產權制度建設和海外布局,不斷提升知識產權合規管理能力水平和應對風險能力。
國家知識產權局介紹,2023年,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0%,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作為技術創新的熱點領域,數字經濟創新十分活躍。2023年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的發明專利授權量達到40.6萬件,占同期全社會發明專利授權總量的四成半,近五年年均增速達到21.0%。截至2023年底,共有15.5萬家國內企業擁有數字經濟相關發明專利,較上年增加3.1萬家。人工智能領域創新活力更加強勁。截至2023年底,我國人工智能發明專利有效量達到37.8萬件,同比增速超40%,是全球平均增速的1.4倍。
“當前,我國正處在由知識產權引進大國向知識產權創造大國轉變,知識產權工作正在從追求數量向提高質量轉變的關鍵時期。國家知識產權局將認真抓好貫徹落實,持續提升知識產權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更好發揮知識產權在激勵全面創新、促進產業轉型、優化營商環境和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為加快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作出知識產權的更大貢獻。”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從創造、運用、保護、服務、國際合作等方面對知識產權領域改革發展的總體情況進行了介紹。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6月,我國國內發明專利有效量達到442.5萬件,權利人為企業的發明專利占比提升到72.8%,企業創新更加活躍。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2.9件,提前實現國家“十四五”規劃預期目標。國內有效注冊商標量達4590.9萬件,再創新高。今年上半年全國高校和科研機構專利轉讓許可次數同比增長22.2%,一批高價值專利在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產業場景中加速落地。
(來源: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