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范圍內極端天氣持續頻發,氣象風險管理的重要性逐步被社會各界所認可。
近日,上海市氣象局、上海市委金融委員會辦公室聯合印發《上海市探索“氣象×金融”協同聯動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2024—2026年)》,其中提出研究推進天氣指數期貨等天氣衍生品的發展,開展氣溫、降雨、風力、日照等天氣指數衍生品設計;推動“氣象數據×金融”全國試點示范,發揮氣象數據要素作用。
此前,廣東省曾印發《廣東省加快推進氣象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提出提升“氣象+”賦能發展能力,探索建設氣候投融資研究機構,發展碳信用氣象服務技術;支持廣州期貨交易所研發上市天氣期貨,開展新能源產業極端天氣風險規避服務。
今年4月,中國氣象局召開金融氣象服務工作座談會,會議強調,發展金融氣象服務是新質生產力的實踐探索,實現金融氣象融合發展需要多方協同、深化合作,希望金融和氣象部門聯手,共同探索“氣象×金融”服務模式,服務實體經濟,滿足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需要。
業內普遍認為,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極端天氣事件愈發頻繁和嚴重,對世界各地造成了深遠的影響。這些極端天氣事件包括極端高溫、洪水、颶風、干旱和大規模的森林火災等,它們給人類社會、經濟和環境帶來了多重挑戰,也加強了市場對天氣風險管理的需求。
今年5月,在湖北省蘄春縣,對當地開展的“寒潮及降水指數保險+天氣衍生品”試點項目進行調研。該試點項目以“中央氣象臺-大商所溫度指數”中的武漢日平均溫度指數作為標的,規定當武漢日平均溫度指數低于4.5℃時,認定凍災發生,參保農戶獲得賠付。
在2月份湖北省遭遇大范圍寒潮天氣,對當地茶葉種植造成巨大沖擊的背景下,上述試點項目產生了高額賠付。某茶園前期投入保費33330元,最終獲得賠款87924元,賠付率高達264%,顯著彌補了農業生產因極端天氣遭受的損失。
據了解,“天氣衍生品+保險”模式的受眾群體遠不止農業。包括售電企業,生產冷飲、啤酒、羽絨服的消費類企業,游樂園企業以及新能源企業等,都存在天氣風險管理的訴求。如掛鉤氣溫、降雨、風力指數的產品,就對應光伏、水電、風電企業的風險管理需求。
中信建投期貨研究發展部研究員田亞雄表示,即使科技發展到如今的高度,人們仍然不能完全準確地預測天氣變化,這使得許多行業承擔著巨大的風險和潛在的損失。為了有效對沖和規避由于天氣波動帶來的風險,天氣期貨和期權應運而生。這些金融工具的誕生,為各行各業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方式來應對不可預測的天氣影響。
但在調研中也發現,目前國內天氣指數保險及天氣衍生品運用整體還處于起步階段,包括衍生品知識較難普及、場內標準化合約缺失、指數覆蓋區域有限等問題亟待解決,創新模式的推廣或許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2024年全球宏觀氣候背景將從厄爾尼諾逐步向拉尼娜轉變,各地天氣將變得更加難以預測,從微觀個人到中觀企業再到宏觀產業,均面臨著不同程度的天氣風險敞口。天氣衍生品是金融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金融體系對另類風險管理的新探索。目前我國已具備了天氣指數等相關基礎,可借鑒境外市場已有的天氣衍生品合約交易和結算制度,進一步完善天氣期貨的制度設計,順應市場化手段進行風險管理的趨勢,推動我國衍生品市場進一步發展。”田亞雄說。
(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