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個月來,不少投資者發現年利率3%以上的中長期大額存單、通知存款等高息存款產品變少了。今年以來,多家銀行機構密集調整高息存款產品,一邊對高利率存款產品設置購買額度限制或減少新發額度,另一邊不斷下調產品利率甚至直接下架產品。
高息存款產品出現“一單難求”的現象,說明當下投資者對穩健類投資需求依舊旺盛。去年以來,銀行業存款掛牌利率經過多次調整,多家銀行加入存款降息隊伍,不少投資者急切希望能夠找到替代產品。疊加監管嚴查手工補息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存款資金出現向理財市場轉移的跡象。
與此同時,今年以來我國銀行理財市場回暖,產品規模不斷攀高。普益標準數據顯示,截至6月份,銀行理財存續規模接近30萬億元大關。《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3年)》也顯示,從投資者風險偏好看,持有理財產品的個人投資者中數量最多的仍是風險偏好為二級(穩健型)的投資者。穩健型投資者占比居多,是銀行理財市場的又一個特點。去年以來,銀行理財通過主動適應投資者偏好,加大重點領域資管配置,產品整體收益更趨穩健。去年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近7000億元,再次刷新了投資者對銀行理財的認知度和滿意度。
總的來說,銀行理財以其穩健的投資風格,發揮優勢與特長逐漸成為部分高息存款產品投資者的替代選項,這也意味著投資者將擁有更加多樣化、多層次的理財選擇。銀行理財想要抓牢存款“搬家”帶來的機遇,其首要任務是持續提升理財產品的吸引力。一方面要強化內控建設,向投資者提供更多相對穩健的投資產品。比如,一些現金管理類、固定收益類等穩健理財產品不僅收益率較為穩定,購買和贖回也更為便捷。另一方面要繼續構建系統化的投研體系,強化信息披露,更好地匹配穩健型投資者風險偏好,滿足投資者多元理財需求。
從資管行業的發展趨勢看,保本保息的剛性兌付產品已成為歷史,投資者“閉著眼”買理財產品的時代一去不復返。接下來,由存款轉投理財的過程投資者要轉變思路,提升投資管理能力,更好地平衡理財收益與風險。在熟知理財產品特點的基礎上靈活配置資產。需要注意的是,任何投資行為都有風險,投資者還應結合自身財務狀況,綜合考慮風險承受能力,選擇適合的理財產品,逐步實現財富穩健增值。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