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早”即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和早治療原則,是提高癌癥治愈率和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策略。隨著腫瘤篩查手段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腫瘤在早期就能被發(fā)現(xiàn)。“一次檢查能篩出所有癌癥風險”“臨床上僅需一滴血就可篩查出癌癥”“X光檢查能‘揪出’早期肺癌”……目前,網(wǎng)絡上流傳著不少關于腫瘤篩查的錯誤說法,記者就此采訪了相關專家,專家對這些說法進行了逐一批駁。(7月30日《科技日報》)
診療環(huán)節(jié)的“神醫(yī)”夸大診療效果,且越難治的病越敢治,公眾對這類“神醫(yī)”已比較了解。其實,體檢領域尤其是腫瘤篩查方面也存在“神醫(yī)”,只不過他們吹噓的不是藥品或治療方法,而是腫瘤篩查的靈敏度。一次檢查能篩出所有癌癥風險、僅需一滴血就可篩查出癌癥等,這些說法雖然十分離譜,但靠這類吹噓大發(fā)橫財?shù)摹吧襻t(yī)”并不少見。部分體檢機構的醫(yī)生,以及穿梭在小區(qū)里的“體檢游擊隊員”等,都喜歡使用這類話術。
體檢領域還有一些隱蔽性很強的“神醫(yī)”,其做法更讓人防不勝防。比如,有些節(jié)結多為良性,有些腫瘤標志物沒有特異性,正常人也可能超標,這些所謂的“異常”只需觀察和定期復查即可。但體檢“神醫(yī)”把小概率當大概率,將腫瘤說得十分兇險與可怕,當事人被嚇壞,就會自動要求做多種昂貴的檢查。證實一個事物存在相對簡單,證實一個事物不存在就復雜得多,要想徹底排除患癌的可能性,通常需要做很多大型檢查。到最后因沒有查出問題而沾沾自喜,體檢機構卻已賺得盆滿缽滿。
醫(yī)院對于檢查項目的管理比較完善,比如醫(yī)院里的醫(yī)生給患者做大型檢查,必須確保患者出現(xiàn)適應證,否則就屬于超適應證檢查,會被當作過度檢查來監(jiān)管。此外,醫(yī)生做檢查必須考慮陽性率,檢查結果總是“沒事”,醫(yī)生的檢查陽性率指標就過不了關,輕則被同行看不起,重則被醫(yī)保部門盯上。但這類約束,體檢機構沒有。
體檢醫(yī)生有很多特殊之處,導致其較易隨意操作,卻對監(jiān)管十分不利。比如,體檢名義上是針對健康人,健康人沒有適應證,檢查結果“沒事”屬于正常,“有事”則是例外,體檢醫(yī)生就可以由著性子開單做檢查,不用擔心受到約束與問責。近年來一些臨床運用很窄的大型檢查(如PET-CT檢查等),被一些體檢機構當作普適性體檢項目來推廣,原因就在于此。體檢機構缺乏管理規(guī)范,尤其對檢查項目缺乏管制,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對體檢領域常用話術加以揭露,可以幫助公眾看清腫瘤篩查等項目夸大宣傳的本質。但治理體檢亂象更需要從制度層面入手,體檢機構設計體檢套餐要因人而異,不搞“一刀切”,更要避免搞“全套”檢查。此外,對體檢機構的部分大型檢查要加以限制,對腫瘤篩查靈敏度等夸大宣傳尤其要強化治理。如此才能避免體檢領域也出現(xiàn)很多“神醫(yī)”,通過制造恐癌心理等方式坑害民眾。
(來源: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