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游客康立現(左)與家人在渭華起義陳列大廳參觀。
渭南,一片厚重的紅色熱土,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和厚重的紅色文化。
在渭華起義紀念地重溫浴血奮戰的烽火歲月,在永豐革命烈士陵園聆聽先烈英勇獻身的革命事跡,在臨渭區紅色地下交通站舊址感受先輩們英勇斗爭的奮進力量……7月以來,全國各地的游客來到渭南的紅色景點,追尋紅色足跡,感悟革命精神。渭南紅色旅游熱度持續升高。
深挖紅色資源“富礦”
“大家好,我是‘紅領巾講解員’,下面請大家跟隨我來到紅色文化展覽的第四單元‘涵養初心——抗戰救國’。”7月26日,在渭南市博物館,“紅領巾講解員”李佳衡為游客帶來以“奮斗之路”為主題的公益講解。
“暑假期間,我們開展了‘紅領巾講解員’培訓活動。孩子們可以深入了解館藏文物及革命歷史,也有機會成為紅色文化的講述者、傳播者和傳承者。培訓活動培養了孩子們的愛國情懷。”渭南市博物館館長祖亮介紹。
每一處革命舊址、每一段革命往事、每一件革命文物,都在這片土地上深深鐫刻下革命先輩奮斗的痕跡,為秦東大地注入生生不息的精神動力。據了解,渭南目前有市級以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8家,各類博物館、紀念館37家,列入陜西省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97處,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292件(套)。
如何講好紅色故事,挖掘紅色文化內涵,讓游客有更豐富的游覽體驗?
近年來,渭南深挖紅色旅游資源,推出“秦東革命星火之旅”“紅色初心之旅”“紅色革命精神追尋之旅”等紅色精品旅游線路。
沿著“紅色革命精神追尋之旅”旅游線路,游客可以在荔北戰役烈士陵園的紀念碑前,了解先烈英勇奮戰的偉大事跡;在壺梯山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回顧先輩們波瀾壯闊的革命歷程;在倉頡廟的古柏樹下,聽講解員講述當年西北野戰軍的戰斗故事……
“渭南有著豐富的紅色資源。我們一家人按照紅色旅游路線參觀,了解當地的紅色文化。孩子看完后,被革命先烈勇于斗爭、敢于犧牲的精神所感動,問了我很多關于革命先烈的問題。我想,這次紅色旅游的目的達到了。”游客康立現激動地說。
打造紅色研學課堂
“現在大家看到的是一個長20米、寬2.1米的磚鋪標語。1927年11月,為了悼念革命烈士,當地師生搬來青磚和鵝卵石,鋪成了‘同志們趕快踏著先烈的鮮血前進啊’15個大字。”7月27日,在位于華州區高塘鎮的渭華起義舊址,講解員代李妍用生動的語言,將游客的思緒拉回到90多年前那段號角錚鳴、浴血奮戰的烽火歲月。
在渭華起義烈士陵園的蒼松翠柏間,渭華起義烈士紀念碑巍然聳立。烈士紀念碑上熠熠生輝的金色大字“渭華起義烈士永垂不朽”格外醒目。前來研學的師生和參觀的游客認真傾聽講解員的介紹,或用筆記錄,或互動交流,在與革命舊址的近距離接觸中追尋紅色記憶。
來自江蘇的研學團隊帶隊老師蔣明感慨:“渭華起義是革命先輩用他們的鮮血和生命譜寫的不朽篇章。他們無私無畏、不屈不撓、不怕犧牲,為我們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要把這種精神傳承下去。”
“渭華起義紀念地是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在研學實踐教育中,我們結合不同學生的年齡特點,通過歷史史料,挖掘革命故事,著力講好革命歷史故事、英烈故事、革命文物故事。”渭華起義紀念地管理中心副主任林曉鋒介紹,“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推進‘以研促學’‘以研促旅’的發展模式,打造特色鮮明的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推動研學實踐教育高質量發展。”
截至目前,渭華起義紀念地已與全國多所中小學結成研學聯盟,接待省內外中小學研學師生30余萬人次。
為提升紅色旅游體驗,近年來,渭南多個紅色旅游景區、博物館將舊址遺跡變為“體驗現場”、文物史料變為“教學素材”、講解員變為“互動角色”,打造沉浸式紅色研學課堂。
7月28日,在韓城市芝川鎮,來自四川的研學團隊結束在司馬遷祠的研學游覽后,步行來到不遠處的八路軍東渡黃河出師抗日紀念園參觀學習。
展廳里,研學師生參觀了八路軍東渡黃河場景圖、線路圖、東渡用船等。活動結束后,學生們紛紛表示:“革命先輩的精神深深地激勵著我們。我們要向他們學習,做對社會有用的人。”
發展紅色鄉村旅游
“南堡印象”生態農家樂負責人魏元剛一邊忙著給顧客配菜,一邊感慨地說:“我們這里的紅色旅游景區打造得非常好,路修寬了,環境也變好了,每天游客很多。大家的日子越過越好。”
為進一步促進當地產業發展,南堡村將特色產業、民俗文化與紅色旅游有機結合,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打卡”,也讓村民的腰包鼓了起來。
“我們村建起了空心掛面加工廠、竹藝社等,帶動村民增收致富。2023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35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將近2萬元。”南堡村黨支部書記吉望說,“未來,村里將繼續開發紅色旅游資源,不斷提升‘紅色南堡’知名度。”
紅色鄉村承載著崢嶸歲月。近年來,憑借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渭南不斷擦亮紅色旅游名片,推動紅色旅游和鄉村振興融合發展。
從南堡村驅車10余公里來到渭華起義發祥地——臨渭區崇凝鎮。崇凝鎮的五一豐碑前聚集了不少游客。
2023年,崇凝鎮建成高5.1米、寬2.8米的五一豐碑,以緬懷先輩偉績,弘揚革命精神。近年來,崇凝鎮通過紅色尋訪、紅色課堂、地標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等工作,打造當地紅色文旅IP,逐步將紅色文化學習融入當地群眾的生活之中。
歷史不曾遠去,紀念是為了更好地前行。如今,渭南多地憑借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優美的田園風光、優質的鄉村產業,走上了發展“快車道”。越來越多的游客來到渭南,在紅色景點追尋先烈足跡、重溫革命歲月,一幅“底色紅、產業興、旅游旺”的美麗畫卷正在秦東大地徐徐展開。
來源:陜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