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邊皮影道情戲
榆林小曲
榆林剪紙
橫山說書
米脂鐵水打花技藝
綏德石雕雕刻技藝
綏米嗩吶
榆林位于陜西省最北部,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黃土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是久負盛名的陜北民間藝術之鄉,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近年來,在文旅部和陜西省文旅廳的悉心指導下,榆林市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堅持見人見物見生活,非遺保護傳承取得了積極成效。
榆林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現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2項、省級66項、市級211項、縣級565項,有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5名、省級84名、市級420名、縣級1114名。
強化頂層設計 整體性保護成果斐然
近年來,榆林市在非遺保護方面不斷強化頂層設計,加強基礎建設,非遺整體性保護成效顯著。
保護機制不斷健全。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實施意見》《榆林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和傳承人認定保護管理辦法》,建立榆林市非遺保護聯席會議制度,堅持依法依規促進非遺保護傳承。
資金投入不斷加大。市財政每年預算非遺保護專項經費3000萬元,縣市區配套經費要求不低于200萬元,省級以上傳承人每年補助1.2萬元,市級補助1.45萬元。
保護體系不斷完善。建成市級非遺綜合展館1個,陜北民歌專題博物館1個,綜合性非遺展示場館、專題館35個,縣級以上非遺傳習所104個。省級非遺工坊21個,非遺特色示范縣、鎮、街區6個,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3個、非遺傳承教育實踐基地3個。全市12個縣市區先后有4個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104個被命名為“陜西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023年1月28日,文化和旅游部發布公告,陜北文化生態保護區(陜西省榆林市)通過驗收,正式公布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榆林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保護更上新臺階。
非遺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
在非遺保護方面,榆林市不斷強化重點引領,積極加強活態傳承,做到非遺保護傳承“見人見物見生活”。
推進非遺“三進”。組織編寫非遺教材18本,印刷20多萬冊。陜北民歌、陜北秧歌等30余個非遺項目走進校園、社區和景區,累計開展活動25萬次。榆林學院開設5門非遺課程,非遺融入國民教育體系有力推進。非遺項目融入榆林古城、波羅古堡、赤牛坬民俗文化村等景區建設,文旅融合再上新臺階。
舉辦活動傳承。成功舉辦首屆非遺年會。連續舉辦了6屆陜北民歌藝術節、4屆陜北民歌大賽、5屆面花文化節和鎮北臺千人老腰鼓匯演、8屆陜北榆林過大年系列活動。
加強宣傳推廣。拍攝制作23集省級以上非遺代表性項目宣傳片和19集陜北民歌微視頻。在“文化進萬家——視頻直播家鄉年”活動中,連續3年受到中省通報表揚。參與錄制央視綜合頻道《非遺里的中國·陜西篇》。以非遺元素創作排演的藝術精品,獲得國家級群星獎5個、省級群星獎20多個。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舉辦為期半年的“榆林·陜北民歌展”,提高了國家級陜北文化生態保護區和榆林非遺知名度、美譽度。
推動對外交流。與揚州市舉辦了5屆曲藝交流展演,與安康市舉辦了兩屆陜北陜南民歌交流展演。橫山老腰鼓、陜北秧歌、綏米嗩吶在中國—中亞峰會獲國外元首贊譽,赴德國參加柏林國際旅游展覽會,為國際文化交流作出貢獻。在全國8省10市圓滿演出21場陜北民歌音樂會,為全國人民奉上了聽覺盛宴。
加強理論研究。在榆林學院設立陜北文化生態保護區研究基地,出版陜北文化研究專著200余部、學術論文60余篇,從理論層面支撐非遺傳承保護工作。
“非遺+”品牌建設助力文旅發展
以“非遺+”為抓手,打造非遺品牌,創造性轉化進一步加強。
“非遺+節慶”成為常態。堅持在春節等重要傳統節假日期間將優秀非遺項目集中展演。2024年春節期間,榆林市精心組織策劃的國家級陜北文化生態保護區“古城過大年”暨“陜北榆林過大年”活動,包括4大板塊200余項活動內容。民歌、秧歌、說書、剪紙、嗩吶等本地非遺項目在過年期間輪番展演。全國秧歌展演更是邀請全國各地35支秧歌隊近3000名傳承人和隊員從正月初四至十五在榆林古城連續展演12天,被人民網等官方媒體重點報道,在央視新聞聯播集中報道2次,并在“游陜西”平臺用11個海外社交媒體賬號投放,僅抖音曝光量就達12億次,受到廣泛關注好評。
“非遺+旅游”成為亮點。建成全國一流的陜北民歌博物館,累計接待游客20多萬人次,成為來榆旅游的網紅打卡地。5個縣區開設“非遺小劇場”,榆林古城老街小劇場演出已超1000場,受到市民及游客的喜愛。借助非遺年會大平臺,將榆林古城打造成“非遺之城”,引進7項國家級、5項省級、8項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入駐榆林古城,各類非遺在老街每周進行常態化展示展演,榆林古城成為文化傳承展示的重要示范載體,2023年接待國內外游客300多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1億元。
“非遺+鄉村振興”成效顯著。佳縣赤牛坬民俗文化景區依托一座民俗博物館和一部大型原生態實景劇《高高山上一頭牛》,獲評“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綏德石雕產業鏈年產值達1.5億元,吳堡張家山手工掛面作坊600多個,年收入逾6000萬元,帶動當地就業近萬人,為當地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來源:文化藝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