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風險管理需求增加
近年來,在全球極端天氣頻發、氣候形勢異常復雜的背景下,國際市場天氣衍生品發展迅猛。雖然我國場內市場天氣類衍生品尚未推出,但多家交易所及地方都在積極推動天氣衍生品的研究,基于交易所天氣指數的場外衍生品近兩年相繼落地。據了解,截至目前,溫度指數在場外業務中應用的案例已經涵蓋了服務農業的“溫度指數保險+天氣衍生品”和服務能源行業的“溫度指數天氣衍生品”。
全球天氣保險需求強烈
近期,進入“大暑”節氣后,國內大部分地區“熱辣滾燙”起來,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高溫預警。
“近三年來,由于全球氣候持續異常,厄爾尼諾與南方濤動(ENSO)狀態來回切換,我國農業種植區與歷史正常氣候狀態相比發生了明顯變化,這給農業種植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南華期貨農產品分析師周昱宇表示,雖然各地努力通過人工干預方法改變異常天氣,一定程度上使農業損失有所降低,但人工干預仍受制于天氣系統及過程,作用相對有限。
其實,面臨天氣挑戰的不止農業領域。據外媒報道,美國近期迎來了創紀錄的高溫天氣。除了農作物枯萎,高溫天氣還導致民眾房屋屋頂變形、公路開裂、電力供應中斷等。熱浪造成的大部分經濟損失難以量化,并且不在保險合同承保范圍內,每年造成的損失高達數百億美元。根據美國政府數據,目前熱浪變得更加強烈,持續時間更長,頻率是60年前的3倍,更多地區會受到創紀錄高溫的影響,預計這種趨勢還將持續。
保險經紀公司怡安(AON)3月的一份報告顯示,極端高溫造成美國農業和建筑行業每年損失約1000億美元的生產力。例如,炎熱天氣下工人受傷的人數激增。根據工傷賠償研究所的數據,當溫度攀升至95華氏度(35攝氏度)以上時,建筑工人的工傷發生頻率會增加20%。高溫可能導致機器發生故障,工人也需要更多的休息時間。企業經常發現他們幾乎沒有辦法彌補這種損失。
“不利氣象條件對農作物的影響很大,而且不同種類農作物對氣溫或降水的需求有很大的不同。”周昱宇表示,傳統保險主要應對突發性的天氣災難,例如由火災、暴風雨和盜竊造成的財產損失,溫度變化相關情況通常不在承保范圍內。
“氣溫、降雨、光照、風速等要素的變化也給能源、旅游、保險等多個行業帶來了不可忽視的經營挑戰與風險。”浙商期貨農產品團隊負責人向博表示,即使在科技發展的今天,人們仍然不能完全破解“靠天吃飯”的難題。在風險不可控的背景下,積極進行風險管理,對沖潛在風險就顯得愈發重要和迫切。
據了解,境外企業和地方政府正在越來越多地使用一種新的天氣風險保險方案——指數保險,其本質是對預期溫度變化進行對沖,理賠取決于溫度的變化,而不需認定熱浪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這可以有效地幫助企業化解傳統保險難以涵蓋的天氣風險。
怡安董事總經理科爾·梅耶爾(Cole Mayer)表示,這種由溫度觸發的保險理賠方案,已被公用事業公司和其他能源公司使用多年。他表示,包括建筑業和農業在內的其他行業對該業務的興趣也在增長,天氣指數保險未來有巨大的增長空間。
但目前天氣保險的成本對企業而言可能并不低。業內人士解釋說:“保險費與投保風險發生的概率正相關,風險確定性高,保費就會高。”在他看來,性價比較高的保險是超出歷史正常區間的異常天氣保險。有效的天氣風險管理方案需要企業將氣候變化融入經營計劃。
實際上,從全球衍生品市場來看,產業主體在避險工具上已經有了更多的可選項。芝商所自1999年引入天氣期貨合約以來,經過多年發展,基于溫度指數的期貨和期權合約已經相對成熟,相關產品覆蓋地區包括美國、歐洲和亞太部分地區。2020年之后,氣候變化日趨劇烈,能源價格不穩定,全球市場的天氣期貨成交量攀升。2020年,芝商所天氣期貨合約名義持倉金額已達7.5億美元,同比增長60%;天氣期權合約名義持倉金額已達4.8億美元,同比增長143%。2023年芝商所天氣期貨、期權成交量突破50萬手,同比增長2.6倍。
場外天氣衍生品先行先試
國內對天氣風險管理有較大需求的產業主體主要集中在農業和能源兩個行業。目前,部分保險和再保險公司也在嘗試提供天氣相關的保險產品,但產品設計的針對性和規模均很難充分滿足當前的市場需求。
自去年起,掛鉤“中央氣象臺-大商所溫度指數”的“溫度指數(保險)+天氣衍生品”應用試點項目,在大商所支持下已相繼落地,開創了國內溫度指數衍生品在實體產業中應用的先河。
今年年初,廣州氣溫偏低使得用戶用電量需求上升,推高了電價,售電企業面臨著售電價格固定而購電成本增加的窘境。求實能源作為售電企業之一,通過“售電企業寒潮指數衍生品”賠付,較好地規避了風險。
據招商期貨新能源ESG 團隊負責人顏正野介紹,這是公司首次嘗試通過“寒潮指數看漲期權”轉移電力市場參與方風險。該期權產品基于“中央氣象臺-大商所溫度指數”,2024年年初氣溫下行觸發項目賠付,賠付率達到149%。
“這就是一種天氣指數保險。”顏正野表示,一方面當財產損失與天氣高度相關時,天氣指數保險能夠更好地反映投保人的損失;另一方面天氣指數保險的理賠基于客觀天氣指數的裁定,能夠避免傳統保險可能存在的信用風險,也簡化了理賠流程,對投保人的現金流更加友好。
農業是天氣衍生品的另一大重要應用領域。今年,位于湖北的霧云山茶園經歷了兩輪低溫寒潮凍雨天氣,春茶產量受到影響,不過茶農購買的寒潮指數保險提供了保障,賠付率達到264%。顏正野表示,該保險是招商期貨子公司聯合湖北國壽財險推出的國內首個“寒潮指數農業保險+天氣衍生品”,寒潮指數掛鉤“中央氣象臺-大商所溫度指數”。基于保險合同中約定的標準,一旦天氣指數達到觸發受災閾值的條件,茶農便能獲得相應的賠款。
據了解,在種植領域,國內已經落地的“溫度指數保險+衍生品”項目還包括北京“果樹寒潮指數保險+天氣衍生品”、河南“主糧作物凍災指數保險+衍生品”、黑龍江“玉米低溫氣象指數保險+衍生品”5個項目;在養殖領域,還有廣東“水產養殖溫度指數保險+天氣衍生品”、湖北“小龍蝦高溫指數保險+衍生品”。
在專業人士看來,“保險+衍生品期貨”模式適用于大多數市場主體,通過保險端結合天氣衍生品將承擔的風險轉移到金融市場。據顏正野介紹,該類保險的落地和推廣最重要的基礎是產品設計有合適的天氣指數,盡量降低基差風險,更好對沖投保者的損失。更進一步來說,當地是否有足夠長、可以信賴的氣象數據時間序列,來計算投保者損失與天氣指數的相關性,是影響對沖效果的關鍵。
此外,該產品還需要有效的對沖途徑。有專業人士表示,目前我國尚未未正式推出場內交易的標準化天氣衍生品合約,相關天氣衍生品保險產品的理賠風險無法通過期貨市場有效轉移。保險或者再保險公司由于承擔的天氣風險范圍更廣,可以考慮通過簽訂多種、多地氣象保單來對沖風險。例如,可以通過多地保單平滑個別地區極端天氣損失,也可以利用氣象之間隱含負相關性,如單地的降水量與輻照度呈現負相關性,水力發電和光伏發電存在天然對沖的可能。但目前國內相關業務成熟度和規模還很難通過以上途徑實現充分對沖,相關業務難以大規模推廣惠及更多產業主體。
(來源:期貨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