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班列傳統的‘一對一’運輸模式,讓我們一度流失了很多貨源,但現在的‘拼車’模式,讓零散貨物也能集運發車,有效解決了我們企業的運輸痛點。”7月31日,根據中歐班列“拼車”運行安排,成都創源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總監胡安祥正忙著準備下一單的“拼車生意”。
胡安祥口中的“拼車”,是瀘州于去年11月在省內首次創新推出的中歐班列“拼車”模式。該模式運行8個月以來,瀘州已開行了4列“拼車”班列,打通了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多個站點,累計貨重3535噸、貨值5780萬元。今年7月,省發展改革委公布了第十四批四川省優化營商環境經驗做法,《瀘州市口岸物流辦創新中歐班列拼車模式 降低企業物流成本》入選其中。
“四川開行的中歐班列一直沿襲的是‘一對一’運輸模式,即一趟班列一個始發站,一個到達站。而一趟班列要集貨55個集裝箱貨柜才能開行。”瀘州市口岸物流辦物流產業科科長張青紅表示,這意味著出口量不大的零散貨物便難以成行,此外,本地零散貨源外流,外地零散貨源也無法被吸引進來。“拼車”模式就可以解決這一難題。
中歐班列“拼車”怎么“拼”?
“簡單來說,就是將同一班列貨物發往不同國家、多個站點。”瀘州遠海聯眾供應鏈有限公司是一家中歐班列運營公司,該公司綜合物流部部長劉小燕介紹,“拼車”模式主要將到達多個站點的貨物串聯起來集整發運,從“一對一”變為“一對多”,由以前單一到站,創新為現在多站點到達。
張青紅算了這樣一筆賬:“拼車”模式下,從瀘州到中亞,貨運集貨和運輸時間較以前節約了5天左右,節約站點間轉運費約每個標箱2900元。“既為企業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運輸方式、節約了物流成本,也有利于瀘州開行的中歐班列開拓沿線站點市場,促進貿易合作。”
中歐班列“拼車”模式緣何而起?
去年9月,成都創源有一批量大、品類多的零散貨需要發往不同國家多個站點,但跑遍四川、西南地區卻沒有班列可以承接。后來,成都創源與瀘州遠海聯眾聯手,在瀘州市口岸物流辦工作人員的協助下,多方對接成都鐵路局、中鐵國際多式聯運有限公司、川鐵瀘州公司等單位企業,在相關政策的支撐下,先打通操作系統堵點,進行操作系統模擬演練;又申請開行線路,獲取沿途多個國家多個站點班列開行權限;再核對運單資料、根據不同到達站點裝載要求進行相應的裝載加固,最終“拼車”成行。
張青紅表示,瀘州創新推出的中歐班列“拼車”模式,將零散貨物串聯起來集整發運,從“一對一”變為“一對多”,在滿足中小微企業出口貨物個性化、差異化需求的同時,暢通了國際物流通道,降低了物流運輸成本。
“公司以前接到的貨源大多來自川渝本地,但現在華東、華南的貨源集運也實現了突破。” 胡安祥表示,“靈活、便捷、高效的中歐班列‘拼車’貨運模式,打響了公司知名度,越來越多的貨源慕名而來。”
(來源:四川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