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全球化雖遭逆風但仍滾滾向前的大背景下,中國企業“走出去”非但沒有因為國際上保護主義之風漸盛而放慢腳步,反而正以新的面貌、在新的領域掀起新的“出海”浪潮。正如一些媒體所言,“出海”成為越來越多中國企業發展壯大的必選題。新“出海”潮下,中企的全球化布局能力進一步增強,中國品牌和技術的國際競爭力持續提升,同時也為全球提供更多選擇和發展動力。
對中企而言,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出海”始于2010年前后,即我國加入世貿組織(WTO)大約十年后。主要得益于三大紅利——“入世”紅利、全球制造業轉移紅利以及人口紅利,我國經濟規模連上臺階,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并在2010年左右成為全球制造業產業鏈高、中、低段均較完整的新興經濟體。與之相應,尋求全球資源配置便成為中國企業做大做強的內生性需求。特別是在2013年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和實施后,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明顯增加,2014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首次超過實際利用外資,2015年和2016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先后創下1456.7億美元和1701.1億美元的歷史新高。
當前,世界正在見證中國企業掀起新一輪“出海”浪潮。從以智能硬件、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制造業,到以移動互聯網、跨境電商等為代表的數字經濟,新“出海”潮下的中企呈現出數量龐大、創新性強等諸多特征,今天的中企出海與當年主要以并購為主相比,也正變得更加理性、更加多元。這與我國加入WTO以來,國內企業深度嵌入全球價值鏈,制造業不斷升級,對國際經貿規則的理解、掌握與運用日趨成熟密不可分。十多年前,跨境并購之所以成為我國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分工合作的重要方式,是因為當時中國GDP剛開始跨過10萬億美元門檻,除了繼續緊盯國內市場,中企不得不放眼世界獲取更大的發展空間與市場機會。那段時期,跨境并購在提升我國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服務國內經濟轉型升級、深化中國與世界各國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等方面,也確實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大約從2015年起,在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下,我國沿海地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向中西部地區乃至一些東南亞國家轉移。在繼續大規模吸收和利用外資的情況下,我國資本輸出步伐進一步加快,海外投資主要聚焦制造業和信息技術等,也有助于我國優質企業的全球資源配置。依此趨勢,在我國進一步推動國內產業轉型升級、以高水平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如何高質量“出海”、尋求全球優化布局更加成為越來越多中國企業必須面對的問題。
隨著與國際高標準貿易投資規則進一步有效對接,我國將以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和持續擴大的需求,不斷向國內外參與主體釋放改革與發展紅利。與此同時,隨著國際經貿格局和產業競爭格局的深度調整,越來越具備區域乃至全球性資源配置能力與優勢的中國企業,在深度嵌入全球資本與產業鏈的過程中,也需以更加敏銳的市場直覺和更具前瞻性的風險意識,緊密結合全球經濟競爭與產業變遷趨勢,扎實做好盡職調查等“出海”功課,審慎評估投融資、運營乃至地緣政治等方面風險,確保在新一輪“出海”中行穩致遠。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