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六日,延安大學綠色循環產業校企研發中心,學生在做實驗。 郝穎攝
科技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延安市多措并舉推動科技創新工作提質增效,讓科創種子落地生“金”。2023年,延安市完成技術合同成交額17.93億元,較上年增長34%,位居全省前列,為歷年來延安市增量最高。今年以來,延安市共登記技術合同399份,成交額達8.61億元。
“我們立足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以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為支撐,以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為關鍵,不斷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全力推動科技創新引領延安經濟高質量發展。”8月2日,延安市科技局局長牛志權說。
搭建平臺 厚植科創沃土
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延安市全力打造科技創新平臺,助力當地產業發展“聚木成林”。
7月29日,陜西粟米科技有限公司的智慧能源技術聯合研發實驗室里,技術人員正在與高校科研人員研討技術。
成立于2018年的陜西粟米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于研發智能生產整體解決方案、實現油氣田精細化管理的高新技術企業。2022年,該公司入駐秦創原(延安)創新促進中心,得到秦創原“紅色筑夢”基金的資金扶持。
“如果沒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們的科研進展不會這么順利。”陜西粟米科技有限公司行政經理曹萌萌說,“‘紅色筑夢’基金解了我們公司的燃眉之急。通過秦創原平臺的牽線搭橋,公司與西安郵電大學聯合成立智慧能源技術聯合研發實驗室,科研進展得到有力推動。”
陜西粟米科技有限公司的發展是秦創原(延安)創新促進中心聚合創新資源、加速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的一個生動例子。2021年11月運營以來,秦創原(延安)創新促進中心不斷服務園區入駐企業向高質量發展邁步,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優質土壤。
“去年,秦創原(延安)創新促進中心成為秦創原總窗口的聯盟成員單位,獲得‘全國版權示范基地’稱號,被認定為省級技術轉移示范機構。”牛志權介紹,“今年,園區新入駐企業和機構40家以上,轉化科技成果20項以上;評選各類科技人才和團隊50名(支)以上;新建省市各類科技創新研發平臺50個以上;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1000家;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20億元。秦創原(延安)創新促進中心已成為延安市創新資源集聚、創新成果轉化的重要載體,創新活力涌動。”
此外,延安市積極支持蘋果研究院和各類創新平臺建設,以實施省兩鏈融合山地蘋果提質增效關鍵技術研發與示范重點專項等省市科技項目為抓手,積極搭建延安蘋果研究院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延安大學合作交流平臺。今年,延安市創建重點實驗室等各類創新平臺50個以上,升建省級創新平臺5個以上。
破解難題 滋養科創園林
當前,延安市瞄準科技創新供給與企業需求之間的堵點,做深做實挖成果、抓對接、促轉化等重點環節的工作,推動供需精準匹配。
7月17日,延安市博士服務團來到位于延安市新區的延安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開展科技服務進企業活動,圍繞企業發展相關技術難題解決情況進行回訪。
“去年,我們開展了企業需求調研,在延安市科技局的協助下與延安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建立合作關系,合力解決該公司井下數據傳回慢、保存難的問題。”延安市博士服務團聯絡人岳二林介紹,“為了破解難點,我們研發了適合該企業的大數據處理系統,并將這一系統呈現在大屏幕上,讓井下數據一目了然。”
“過去,工地的情況難以實時傳回總部,工作效率低下。”延安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技術總監羅鵬說,“現在,通過這套大數據系統,企業不僅可以實現井下視頻監控、語音播報等,還能進行生產數據挖掘分析,為工作決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科技研發是解決產業發展瓶頸問題的重要手段。延安市制定印發博士服務團進企業服務實施方案,組織延安大學155名博士深入延安市規上工業企業和科技型企業逐戶開展科技服務,挖掘技術需求267項、解決技術難題40多個,簽訂技術需求合作協議33項,涉及金額825萬元。
為進一步推動產業創新,延安市梳理重點產業鏈的關鍵技術需求和瓶頸問題,積極爭取省級科技計劃項目支持。同時,延安市加快省市聯動“煤炭綠色智能開發”計劃項目實施,成功開發出極薄煤層綠色智能化開采裝備,并申請專利13項,制定企業標準3項,培育高新技術企業3家。
轉化成果 結下科創果實
除高校團隊進企業解決難題外,高校的科研成果也逐步走出校園,實現成果轉化落地。
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工廠車間并非易事。延安市如何實現科研成果有效轉化落地?
為有效加強科創支持,延安市制定印發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行動方案,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八個專項行動”,促成企業與高校院所簽訂科技合作協議234項,簽約金額4596萬元,27項本土“三項改革”科技成果落地轉化。
延安市高度重視人才這一創新的重要資源,積極引進“煤矸石路基綠色低碳新材料”“二氧化碳及工業廢鹽資源化利用技術”等項目,讓一系列科創成果在延安這片熱土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7月30日,延安大學綠色循環產業校企研發中心,各類實驗設備擺放整齊,身穿白色實驗服的學生正全神貫注地投入實驗中。
近日,由延安大學教授付峰、特聘教授周春松帶領的團隊正在開展“二氧化碳及工業廢鹽資源化利用技術”項目的研究。“我們團隊研發的設備已經在延安的萬噸級項目成功投產,并持續穩定運行2年,投用效果很不錯。”周春松介紹,“在延安‘三項改革’政策的支持下,我們在延長縣注冊成立了陜西興延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計劃今年在延長縣建設項目生產再加工生產基地,回收陜北地區廢鹽進行資源化利用。”
除了引進人才,推進科技創新,還要梳理科技“家底”,找出有本地轉化價值的科技成果。當前,延安市組建了科技成果轉化專班,發掘出適合本地轉化的項目300余項,有效激發了高校、科研院所的創新活力。
截至目前,延安市已組織3批次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活動,帶領全市70多家企業赴西安交通大學、西安石油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江南大學等16所高校進行對接,初步達成合作意向67項,并成功促成“黑毛豬品質提升技術”“肉羊飼料利用率提升技術”等6項科技成果在延安轉化,簽約金額達188.82萬元。
“未來,延安市科技工作將繼續圍繞科技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主旨,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優化創新生態,為譜寫陜西新篇、爭做西部示范貢獻力量。”牛志權表示。
來源:陜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