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美國時間8月4日,著名華人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去世,享年98歲。
李政道系“蜚聲海內外的物理學大師”,一提起李政道,很多人都會想到68年前,他與楊振寧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的論斷,其后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殊榮。這一成就,被譽為“華人之光”。獲得諾獎后,李政道仍然全力投身于科研,并作出開創性貢獻,令人仰慕。
李政道為人稱道,除了他的科研成就,還在于他心系祖國。早在50年前——1974年,李政道回國訪問,在參觀復旦大學之后,有感于國內人才斷檔,他在《參觀復旦大學的一些感想》一文中寫道:“中國要富強,就要重視基礎科學的發展,要從培養人才做起,下決心培養一支少而精的基礎科學人才隊伍。”
知行合一,篤行致遠。當年,李政道曾向中央發出《關于培養基礎科學人才的建議書》,得到積極響應。他發起并參與組織實施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為中國培養了一批批領軍人才。他倡導建立博士后制度和成立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會,同樣造福于人才,造福于中國。
有人說:“李政道為更多的中國天才打開一扇門。”此言不虛。其實,站在更廣闊的視野看,李政道也為中國科學教育事業打開了一扇門。正如報道所稱,自1972年起,他多次回國講學、建言獻策,改革開放以后,更是不遺余力地推動中國科學教育事業進步,為中國科學教育戰略布局、高能物理前沿探索、高水平人才培養和國際交流與合作作出了無可替代的貢獻。
聯系到當時語境,可深切意識到李政道的貢獻無可比擬,可真切感受到他深厚的家國情懷。
不久前,一場科技盛會在北京召開,備受關注。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我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機遇。我國科技事業發展還存在一些短板、弱項,必須進一步增強緊迫感,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
在這種背景中,回憶李政道的遠見、擔當和貢獻,更覺此人了不起,也更深知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自主培養水平和質量的必要性,更加深知踐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推動科技開放合作的重要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稱,國際環境越復雜,我們越要敞開胸懷、打開大門,統籌開放和安全,在開放合作中實現自立自強。
潛心科研是正道,推動科技開放合作是正道,在開放合作中實現自立自強也是正道。回顧李政道的一生,可發現他始終在“正道”上有所作為,大有作為。
曾與李政道交游數十年的著名科學家、教育家楊福家曾坦言,李政道兼有科學家、藝術家和思想家的氣質,“對于這樣一位卓犖之士,僅僅學習他的科研論著,或者閱讀有關他的文字傳記,還不能完全把握其風神。”誠如斯言,致敬李政道,不僅致敬他取得的科學成就,還要致敬他的道德文章、高大人格,致敬他回報祖國的精神追求等。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哲人其萎,令人悲傷,銘記李政道的風范,跟隨他的正道,這是對他最好的致敬。
(來源: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