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房子,三項制度正在路上。日前,住房城鄉建設部住房改革與發展司司長在提及提升城市安全韌性時透露,住建部正抓緊研究建立房屋體檢、房屋養老金、房屋保險三項制度。
為何要給房屋做體檢、交養老金、上保險?近來多地發生的老舊小區火災、自建房倒塌等安全問題已然給出答案——如住建部負責人所說,“房子像人一樣也會變老,老了也會生病”,這就需要建立房屋定期體檢制度,按照房屋建造的年代、功能類型確定體檢頻次,及時查找和發現問題,有針對性地消除發現的安全隱患;建立房屋保險制度,通過市場化手段推動完善工程質量和房屋安全監管機制;建立房屋養老金制度,為房屋體檢、房屋維修、房屋保險提供資金保障——先給房屋體檢,發現病灶后“治病”,通過制度建設解決房屋安全隱患,是未雨綢繆、事前預防的需要。
作為世界上既有房屋最多、房屋建成年代最集中的國家,我國部分存量住房房齡已達30—40年,進入房屋設計使用年限(50年)的中后期,房屋結構失穩、設施設備老化等問題層出不窮,加之部分老房子建設標準低、缺乏維護,部分“中老年”房屋存在安全隱患。研究建立房屋體檢、養老、保險制度,也是順應房屋生命周期、補齊既有房屋安全治理體系短板的需要。
隨房屋老化而來的安全隱患具有普遍性,解決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同樣具有普遍性,即“體檢治病”的錢從何而來。目前,普通商品住宅的維修主要依賴住宅專項維修資金,這是業主在購買新房時交的一筆錢,主要用于保障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設施設備的維修和正常使用。但伴隨一些住宅老化速度加快,很多小區現有的維修資金已不足以覆蓋房屋維護需求。自建房、老舊小區則缺乏住宅專項維修資金,而已有的專項資金也存在使用門檻高等問題。將“體檢治病”的美好設想落實到位,必須解決資金來源這個關鍵問題。
普遍性問題要依靠制度創新來解決。就像住建部負責人提到的,“制度是帶有根本性的,關乎長遠。提高安全韌性水平要重視和依靠制度創新。”2023年,部分地區開始房屋體檢、養老、保險三項制度試點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多地注重發揮保險的風險分擔作用,通過探索推行房屋安全商業保險,讓保險公司為投保方提供安全巡檢、防災防損、賠付等服務,發揮專業機構的技術優勢和保險機構兜底保障作用。至于資金來源,有的是財政出資,有的提出由土地出讓金、財政預算撥款和建設單位繳納、個人繳納等構成的多元化資金籌集機制,都有利于解決資金籌集難題,加快構建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長效機制。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