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澎湃新聞不完全統計,在剛剛過去的7月,金融系統至少有12人被查,全部為中央一級黨和國家機關、國企和金融單位干部。今年以來,金融反腐呈高壓態勢,截至7月末至少有61人被查。
畢竟是“守金庫”“玩鈔票”的,金融領域領導干部“靠金融吃金融”有兩個顯著特征:其一是“人民幣多”,涉案數額往往特別巨大,不少都是“巨鱷級”。許超凡、許國俊、賴小民之流自不待言,就從去年以來被曝光的巨蠹,通過非法手段所斂之財多以億元“起跳”:孫德順9.795億余元、范一飛3.86億余元、田惠宇2.1億余元。其二是“歪點子多”,入行多年、身居高位的他們,玩起金融來比誰都溜,善于打“擦邊球”、借助金融手段來完成利益輸送,其作案過程高度專業化、復雜化。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假如把國民經濟視作一個人,金融業就是血液。“通則不痛”,血脈流通、病不得生,百業興旺、經濟繁榮;“不通則痛”,金融腐敗就像人體血液壞死,必然導致機能失調——市場環境變差、經濟運行受阻、社會風氣污濁。某銀行行長為了1000萬元個人利益,將40億元貸款發放給一家高負債企業,最終成為不良資產。把銀行交給這種“敗家子”經營,家底被敗光不是遲早的事嗎?!近年來,一些地方中小金融機構“雷”聲四起,可以說,每一起事件背后或都藏著一個或多個“內鬼”。
金融腐敗治理主要靠“換血”——壞死的“血液”被清理之后,換上新鮮的,希望他們牢記前車之覆,小心駕駛。可是,隨著時間推移,一些人開始記性變差了、膽子變大了,一步步走上了前任的老路,在同一個“坑”里再跌一次。“一家銀行幾任行長出事”“一個金融機構出現塌方式腐敗”等新聞不絕于耳,昭示金融系統腐敗不僅要“換血”,更要“刮骨”,以期標本兼治、長治久安。
“金融的安全靠制度、活力在市場、秩序靠法治。”有識之士指出,金融領域問題叢生,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其市場性被弱化,從而滋生了“反市場”“檸檬市場”現象,為某些人以權力干預金融市場創造了便利。事實上,現代意義上的金融行業在世界上至少經歷了數百年,在適者生存的社會進化規律之下,金融業已形成并遵循著市場規律。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必須回歸到市場來,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并輔以制度、法治,力促行業河清海晏。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