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8月3日《半月談》報道,近年來,數字藏品逐漸從海外走進國內,豐富了數字交易市場,但由于其具有可匿名、易交易、價格波動大等特性,也會被不法分子利用。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加上監管缺位導致發展錯位,使得產業發展亂象不斷。數藏行業的未來之路究竟能走多遠,值得我們關注思考。
數字藏品即一種電子收藏品,有圖片、音樂、視頻、3D模型、電子票證等多種形式,使用區塊鏈技術為不同的藏品生成不同的數字憑證,可實現數字化發行、購買、收藏,在國外市場上被稱為“NFT(非同質化通證)”。
早在2021年8月,一NBA球星用約18萬美元買下某NFT作品并將其社交平臺頭像更換為該作品。隨之,數字藏品風靡一時。在國內,徐悲鴻的馬、齊白石的蝦,都曾被當作數字藏品發售,并在多個平臺熱銷。
數字藏品這一新生事物衍生出亂象,首先與其生產和交易的基本邏輯相關。與實物藝術藏品相比,數字藏品的“所有權”和“版權”可以實現分離,且不同平臺的權利憑證相互獨立,平臺所有者可以自主制定收藏規則。也就是說,數字藏品的交易,本質上是一種權利分享的形式,交易的對象是一種權利憑證,消費者與購買的數字藏品形成債權關系,而非買到了實際作品的所有權。這給了相關市場人為操作的空間。正如警方表示,數字藏品市場運轉的兩大要素是生產和運維,相關亂象多圍繞兩者展開。
其次,也與“逢新必炒”“逢熱必蹭”的社會心理有關。一方面,有關運營方炒熱度、控制節奏,人為操縱相關市場行情來獲得更大利益;另一方面,不少人盲信“圖片一買入,隔夜就翻倍”等噱頭,紛紛加入這一新生事物的收藏大軍,難免泥沙俱下。此外,數字藏品市場尚未成熟,規則尚不健全,藝術鑒賞與投機炒作相互雜糅,不少玩家炒作投機心理過重又不具備足夠的分辨能力,很容易被不法分子鉆空子。
當市場熱度大、跟風“盲流”多、規制不足時,數字藏品亂象乃至騙局頻發就在所難免。當致富神話的泡沫被戳破,不少玩家就落入了“韭菜陷阱”。今年以來,諸如“被摧毀的數藏玩家”“玩數藏50萬元變電子垃圾”等話題多次沖上熱搜。
數字藏品是一種網絡虛擬財產,是數字經濟的重要領域之一,其發展趨勢是數字版權市場的確權交易,可以讓受保護的知識產權在數字世界充分創造價值。因而,看見硬幣的正反兩面,擴大優勢、遏制“被玩壞”的亂象,是當前數字藏品行業發展的當務之急。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監管規則,對數字藏品市場的主體資質、發行模式、交易規則、參與者權責等進行有針對性的規制,健全風險預防機制。同時,避免大平臺、大資本對數字創作市場的壟斷,提高普通網民的參與度和話語權。其次要加強對平臺和發行方的備案審查,加大對相關違法犯罪的打擊力度,避免非法平臺“劣幣驅逐良幣”,保護用戶合法權益,為行業長期發展提供制度保障。此外,消費者要避免盲目參與、投機炒作,不能只看到數藏的投資價值,還應注重藏品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傳統文化意義。
當泡沫退去,正是“重整山河”之時。數字藏品的未來不能被投機炒作和騙局亂象涂污。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