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的銷售渠道,有利于提升銀行理財的市場競爭力。 (CFP)
隨著銀行理財市場不斷擴容,理財公司也在積極拓展母行外的代銷渠道。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日前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4年上)》顯示,今年6月母行以外的代銷機構數量已突破500家,創下近年新高。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理財公司在依托母行渠道的同時,積極拓展其他代銷機構,有助于豐富產品銷售渠道,提升產品市場占有率。同時,在存量理財規模壓降政策下,中小銀行加快布局理財代銷業務,未來理財代銷領域發展前景廣闊。
母行外代銷機構創近年新高
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數據顯示,2024年6月,全市場有511家機構代銷理財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較去年末增加20家。綜合該中心披露的可比數據來看,6月母行以外的代銷機構數量創下近年新高。
數據顯示,目前已開業的31家理財公司中,有28家公司的理財產品除母行代銷外,還打通了其他銀行的代銷渠道。
“總體來看,理財公司的產品銷售對銀行渠道依賴度較高。”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院婁飛鵬表示,理財公司在依托母行做好產品銷售的情況下,積極拓展其他銀行作為代銷機構,有助于豐富產品銷售渠道,提升市場占有率。
睿智新虹理財研究院表示,理財公司拓寬銷售渠道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打造更穩定的負債端。對理財公司來說,更多的行外代銷機構相當于把“雞蛋放在更多的籃子”里,有助于應對日常隨機和季節性的負債端沖擊,更穩定的保有規模使投資端有條件更充分地發揮投資專業能力。
二是擺脫單一渠道局限,打造更多元化的銷售渠道。尋求外部代銷合作,有利于拓寬產品銷售渠道,增加客戶觸點。而借助地方性銀行的地理和客戶資源優勢提升市場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對母行銷售能力有限的理財公司來說更為重要。
三是行外代銷是打造獨立、正規的資產管理公司的重要條件。好的銀行理財代銷體系應當是以母行代銷為主、直銷和同業代銷渠道共同發展的體系。
普益標準研究員崔盛悅認為,通過拓展母行外的代銷機構,可以獲取不同區域的銷售客群,擴大產品的銷售范圍,吸引更多客戶,提高市場份額。
母行代銷產品金額占比回升
近一年來,母行代銷的理財產品金額占比整體呈現下降趨勢,不過,在今年3月降至70%以下后,又開始震蕩抬升,今年6月占比回到70%上方。
對此,婁飛鵬表示,前期理財公司積極擴展母行以外的銷售渠道,合作銀行數量快速增加,對母行銷售形成分流作用,從而導致母行代銷理財產品金額占比下降。
“3月以來,市場利率持續走低,銀行存款利率不斷調降。與此同時,債市表現較好,銀行理財產品的吸引力不斷提升。在此背景下,存款持續流向理財產品,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吸引了投資者目光。”崔盛悅表示,由于大多數已成立理財公司的銀行均代銷了較多旗下理財公司的產品,之前作為母行存款客戶的投資者在進行選擇時或傾向于選擇此類產品,因此推動了母行代銷的理財產品金額的增長。
睿智新虹理財研究院也表示,3月以來,存款利率持續下行,居民更傾向于將資金投入收益相對更高的銀行理財產品中,大行代銷的本行理財公司產品受益程度更高,對“手工補息”的嚴監管措施加劇了這一趨勢。這可能是大行理財公司的母行代銷金額出現明顯上升的原因。
中小銀行加快布局理財代銷
從各家機構理財產品存續規模來看,截至6月末,除了理財公司和城商行,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農村金融機構的存續規模均出現不同程度下降。
6月下旬,山東、重慶等多地傳出消息稱,未設立理財子公司的銀行已收到監管下發的通知,要求在2026年底前壓降存量理財業務規模。
在業內人士看來,隨著存量理財規模壓降提速,中小銀行將加快布局理財代銷業務。
崔盛悅表示,中小銀行需要深入理解并把握本地客戶多元化需求,通過精準客戶畫像,定制符合其風險偏好和投資目標的理財產品和服務。同時,建立健全產品評價體系,確保所選代銷產品不僅豐富多樣,而且質量可靠,能夠真正滿足客戶的理財需求。
來源:泉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