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游客在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照金紀念館參觀。
在薛家寨景區,游客在“傳遞雞毛信”“投擲麻辮手榴彈”等活動中了解紅色歷史;在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照金紀念館(以下簡稱“照金紀念館”),青年學子從革命文物中汲取奮進力量;在陳家坡會議舊址,寓教于樂的快板節目激發了小朋友的興趣……
暑期,銅川市積極盤活資源,多措并舉擦亮“紅色名片”,持續推進紅色革命文物的保護與利用工作,推出了許多個性化、多元化的旅游特色項目,受到游客喜愛。
盤活文旅資源
“我們現在所處的地方就是薛家寨景區的‘紅軍四寨’。紅軍曾在這里建立兵工廠、醫院及被服廠。”7月31日,銅川文化旅游景區管理有限公司講解組組長焦杰在位于銅川市耀州區照金鎮的薛家寨景區向游客講解。
焦杰說,進入暑期,薛家寨景區的游客明顯增多,大家對“紅軍四寨”這個景點很感興趣。
薛家寨景區是集丹霞地貌、紅色遺跡于一體的景區。景區內,巨大的巖體氣勢磅礴、雄偉壯觀,樹木茂盛,植物種類繁多。伴著陣陣蟬鳴,記者坐上觀光纜車到達“紅軍四寨”所在地,眼前由黃土壘成的墻壁“記錄”了那段歷史。寨前懸崖上有修筑工事時開鑿的小路、石橋、吊橋及石頭砌筑的寨門,洞內還保留了當年紅軍用過的土炕。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過去,我從書本中了解紅軍的故事,來到薛家寨,看到了‘紅軍四寨’,聽了講解員的講解,才真正明白那時的生活多么艱苦。”來自西安的游客張立新告訴記者。
“抗戰時期,‘紅軍四寨’中的二號紅軍寨曾經是紅軍醫院和被服廠。現在,為了保護文物,寨內的大多數物品已被搬走。但透過土墻和土炕,我們仍能感受到當時紅軍生活的艱苦。”焦杰說。
近年來,依托獨特的丹霞地貌景觀和革命歷史,薛家寨景區以紅色研學為中心,發展避暑露營、登山賽事等項目。依托“中華暗夜星空保護地”和夏季涼爽的優勢,薛家寨景區重點打造的“星空露營地”等文旅品牌,受到游客的廣泛歡迎。
陜西照金文化旅游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營銷策劃中心副總經理羅宇介紹:“今年以來,薛家寨景區已舉辦‘全民健身登山公開賽’‘槐花露營節’等活動,吸引省內外的游客踴躍參加。未來,我們還將舉辦‘千人徒步挑戰’‘照金牧場彩虹跑’等活動,以賽促游,以賽增收,充分利用薛家寨景區獨特的文旅資源,打造消夏避暑文旅品牌,為廣大市民朋友提供一個避暑度假、休閑娛樂、放松身心的好去處。”
科技“喚醒”文物
夏日的照金,草木蔥郁,生機盎然。
1933廣場,莊嚴肅穆。幾只白鴿展開翅膀,從廣場前的雕像飛向大山的懷抱。照金紀念館矗立在1933廣場的東北方向。
“今天來到照金紀念館,看到了歷史文獻和一件件珍貴的文物,我深刻體會到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這次研學之旅增長了我的見識,也堅定了我要更加努力學習知識,為國家和民族貢獻力量的決心。”參觀照金紀念館的中學生劉洋說。
近年來,照金紀念館積極擦亮“紅色名片”,推動文物的保護與利用工作。今年上半年,照金紀念館積極與相關機構合作,成立了革命文物修復中心,以紅色基因庫(一期)建設項目為依托,通過超高精度的三維數字化技術,對41件(組)館藏珍貴文物進行了數字化采集,建立了文物的三維模型數據庫,為文物的研究和展示提供了豐富的數字資源。
此外,照金紀念館工作人員定期走訪革命先輩及其親屬,進一步挖掘和整理陜甘邊革命史。依托整理文獻及走訪資料,照金紀念館編寫完善《紅色故事書》《照金豐碑》等書籍,在紅色故事傳播、革命文物保護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此外,照金紀念館依托豐富的文物資源,創新紅色故事傳播方式,依托照金紅色歷史,推出一系列精品文創,開發了一系列精品大思政課,推動革命文物保護工作與思政課融合發展。“未來,我們將繼續加強文物的保護與利用,更好地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照金精神。”照金紀念館業務科干部王晨菀說。
創新宣講方式
夏日,走進陳家坡會議舊址,記者聽到了清脆的快板聲。陳家坡會議舊址講解員任云珠正以打快板的方式向游客宣講紅色故事。
“‘打快板,講故事’是陳家坡會議舊址的特色講解活動。前幾年,一名義務講解員用快板給游客講述紅色故事,受到游客廣泛歡迎。現在,陳家坡會議舊址的講解員都會用這種方式向游客講述紅色故事。”任云珠介紹。
任云珠說:“7月以來,前往陳家坡會議舊址的游客很多。陳家坡會議舊址的沉浸式情景黨課和現場教學課程讓游客很感興趣。”
據悉,陳家坡會議舊址根據現有資源,精心打磨沉浸式情景黨課和現場教學課程,多方位還原歷史,讓黨員干部深刻學習領會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高尚品格和奮斗精神。“游客都說這樣的教學形式很有特色。”任云珠說。
近年來,陳家坡會議舊址充分利用紅色資源,打造“馬燈閃耀”紅色宣講團特色品牌,加入紅色故事講述、紅色歌曲演唱、詩歌朗誦、快板表演等元素,不斷創新宣講形式、豐富宣講內容,積極推進紅色宣講走深走實、入腦入心,讓廣大黨員干部群眾進一步凝聚奮斗力量。
下一步,銅川市各景區將進一步挖掘革命文物的歷史故事,推出一批互動性強,傳播效果好的文旅節目,讓更多游客了解革命故事,汲取奮進力量。
來源:群眾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