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我”是圓心,15分鐘是半徑,畫出一個圓來,會“圈”進什么呢?那么,“我”告訴你,入“圈”的會有菜市場、超市、電影院、商場、裁縫鋪、藥店、咖啡館……
你先不著急羨慕“我”。在陜西省渭南城區,像這樣的“圈”子已有20個,活躍著26萬人。
工作人員指導市民使用便民生活圈智慧平臺。黨驍 攝(資料圖片)
“我”,是一個啥樣的“圈”?
你若問“我”從哪里來?這事還得從2021年說起……
那年5月,商務部等12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及試點方案。
“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是個啥樣子?《意見》是這樣描述“我”的:一刻鐘便民生活圈(以下簡稱便民生活圈),是以社區居民為服務對象,服務半徑為步行15分鐘左右的范圍內,以滿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費和品質消費等為目標,以多業態集聚形成的社區商圈。后來,又發文對“我”進行了更加詳細地表述:
在“家門口”——也就是步行5分鐘至10分鐘范圍內,優先配齊購物、餐飲、家政、快遞、維修等基本保障類業態,引進智能零售終端,讓消費更便捷。
在“家周邊”——也就是步行15分鐘范圍內,因地制宜發展文化、娛樂、休閑、社交、康養、健身等品質提升類業態,讓消費更舒心。
2021年9月,渭南市獲批成為全國首批“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城市。從此,“我”就在渭南“住”了下來。群眾需要什么、期待什么,“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就重點“圈”什么。圍繞居民需求發展“一店一早”(便利店、早餐店),補齊“一菜一修”(菜場、“小修小補”服務),服務“一老一小”(老年康護、幼兒托管)。
截至目前,渭南“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分別在臨渭區、華州區、渭南高新區落了腳、安了家、扎了根。并且,“我”的兄弟姐妹越來越多,臨渭區有13個,華州區有4個,渭南高新區有3個。據統計,“我們”這20個商圈拉動社會投資額8.1億元,輻射16平方公里,圈內90%以上居民都很喜歡“我們”呢!
智慧洗衣店為“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賦能。呂潔 攝(資料圖片)
“我”,能給你帶來啥?
15分鐘的“圈”子,能給你的生活帶來什么?下面,聽聽“我”的自述——
張俠俠是其中一個“圓心”。
她住在臨渭區宏帆廣場小區。小區外是銀齡金街,這是一條以銀發綜合服務、健康食品為主導,以健康養老為特色的商業街道。
不想做早餐的時候,她和老伴王忠民就到銀齡金街里的爸媽味道粥餐廳,花上八九元點上一份小籠包、兩碗玉米糝。有時也會換個花樣,要個豆漿和小菜。每天早上,他們吃飽喝飽之后,就會前往中心廣場開啟他們一天的“幸福時光”。張俠俠和戲友“吼”幾聲秦腔,王忠民則和棋友“對殺”幾盤。每隔兩三天,他們還會去宏帆廣場的便利店采購水果、牛奶和蔬菜,備足日常所需。
自從“我”來到他們身邊之后,他倆又增加了一個新愛好,每天晚上總要去銀齡金街的艾喜堂泡泡腳,盡情享受中藥理療“養生寶典”的樂趣。
張俠俠老兩口的“一日即景”,只不過是“我”帶給眾多居民生活變化的一個事例而已。
渭南按照社區商業網點、業態現狀、人口結構、消費需求和人均商業配比等實際,著力發展文化、娛樂、休閑、社交、康養、健身等差異化、特色化的生活圈,讓居民的日子越過越有滋味。就拿張俠俠老兩口居住的宏帆廣場小區來說,有關部門借助區位優勢,指導商場建設對“我”進行個性化打造,圍繞老年人吃、穿、住、用、養等打造了一體化的銀齡金街。同時還引進了托育教培機構、康養體驗館等,滿足不同年齡、不同層次、不同群體的多樣化品質生活需求。
農副產品進社區,惠民便民“零距離”。姚二曼 攝(資料圖片)
“我”,能幫你做點啥?
羅凱是15分鐘半徑上的一分子。
他經營著一家裁縫鋪,已有24個年頭,位于杜橋商場,現被歸攏于杜化社區“一刻鐘便民生活圈”。他的鋪子主要以修改衣服為主,兼賣紐扣、暗扣、針線、花邊等尋常卻不好找的小物件。別看這些不起眼的小物件,卻能解決群眾日常生活的家務難題。
針織廠家屬院租住戶李怡萱是個“針線小白”,過去只要她的衣服破個小洞、掉了紐扣,這件衣服基本就被打入了“冷宮”。自從她發現羅凱的裁縫鋪后,那些“失寵”的衣褲又開始被“寵幸”。李怡萱說:“每次也就花幾塊錢、十幾塊錢就能解決這些小煩惱,方便又省心。”
“小修小補”服務對百姓來說是“低頻剛需”,對攤主來說,是一種憑手藝吃飯的就業選擇。然而前幾年,像羅凱這樣的“小修小補”店鋪因租金、位置等諸多原因,難尋蹤跡。自從“我”來了之后,城市的煙火氣又升了起來。
“小修小補”雖不起眼,在生活中卻必不可少,與群眾生活的溫馨度和幸福感息息相關。渭南借助“一刻鐘便民生活圈”,不斷提升城市精細化治理水平,讓“小修小補”的從業者扎根在一處處便民服務點,為市民生活提供更多便利,暢通了服務群眾“最后一米”。
如果說“小修小補”是因需而歸,那么“渭來生活圈”就是應勢而來。
“渭來生活圈”小程序里,日用品、電影票、話費充值、燃氣交費、水電交費等一應俱全。盛世華府小區居民張爽最感興趣的就是“渭來生活圈”里的日常用品零售。她頭一天在小程序上下單,次日16時左右就可以在小區自提點自提。
渭南按照“缺什么補什么,弱什么強什么”的原則,依托基層治理網格化管理體系,聯合街道、社區、物業,引導商戶、居民積極參與生活圈建設,實現對圈內數據的定期追蹤與更新,不斷優化服務、補充業態,歸攏合并修鞋、配鑰匙、修拉鏈等各種小門店、小攤位個體工商戶,并積極探索智能化、數字化管理,借助5G、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將各項便捷服務向樓棟、向家庭延伸,著力把社區的“小修小補”打造成民心工程、暖心工程,讓渭南這座城有高度,更有溫度。
“我”,能為你解決啥?
79歲的張建設了卻了一樁心愿。
他是臨渭區杜橋街道國貿社區的居民,曾向社區建議定期開展老年人健康娛樂活動。現在社區里建成了銀發服務驛站,開設了“老年學堂”,教大家書畫、舞蹈,還舉行知識講座。
讓張建設欣喜的是這里新增了中醫理療、針灸按摩等康養服務項目,他也在義診醫生的建議下進行了針灸艾熏、藥膳醫療等康養服務。
其實,像這樣的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在渭南還有很多。各街道社區積極發展“嵌入式”養老服務綜合體,著力打造銀發服務驛站新品牌,聯合社會組織、企業力量,實現了資源共享。另據了解,全市目前登記注冊的托育機構有88家,解決了不少家庭“一老一少”的難題。
張莉家住臨渭區金域華府小區,她把不到3歲的女兒托管在小區門口的紅黃藍成長中心。這里的老師從身體運動、語言溝通、藝術創造、認知與理解等方面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培養健康、快樂、有競爭力的兒童。該中心有獨立衛生間的教室、游戲區、生活區、繪本區,配備了保健室、多功能活動廳,不但破解了諸多家長的“看娃難”,還為孩子們構建了一個快樂健康成長的樂園。
建設好“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是增進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重要舉措。渭南遵循“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原則,科學快捷服務“一老一小”,鼓勵按照適老化標準建設改造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發展“嵌入式”、標準化的托育機構和托育點,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臨時托、計時托等平價服務,滿足廣大家庭“一老一少”服務需求。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接下來,渭南將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全會精神上來,以群眾所需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小切口”推動“大變化”,鼓勵社區便利店、超市等網點實現“一點多用”“一店多能”轉型,發展社區養老服務、嬰幼兒照護服務、特色餐飲等業態,引導社區商業主體拓展沉浸式、體驗式、互動式消費場景,讓生活“入圈”,讓群眾幸福“出圈”,著力打造居民“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新場景,讓轄區居民樂享幸福便利生活。
“一刻鐘”,標示著時間的尺度,更注腳著城市治理的溫度、人間煙火的氣度、美好生活的刻度。“我”,不單是“生活圈”,更是“朋友圈”,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我”、靠近“我”、走進“我”,成為“我”的兄妹,成為“我”的朋友,托起人民群眾穩穩的幸福。
來源:渭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