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多家保險公司的商業健康險迎來迭代升級,其中既有公眾熟知的“惠民保”也有網紅產品“百萬醫療險”。有研究機構統計,2023年商業健康險的保費突破9000億元,但整體賠付未超過2000億元。與此同時,商業健康險的保費增速開始放緩。如何通過創新發展尋找新的藍海,成為業內持續關注的話題。
商業健康險的創新需要在提高保障水平上下功夫。目前,我國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已超過13億,大病保險覆蓋人群也在持續提升,成為公眾健康的兩道基礎防線。但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新的藥品、療法不斷出現,加上人口老齡化加速到來,公眾的醫療支出在個人支出中占比仍然較高。這就需要商業健康險進一步發揮保障功能,在醫保外用藥、特殊療法、自費支出等方面提升賠付比例,降低個人醫療支出負擔。
商業健康險的創新需要在帶病體、老齡人群、新市民等特定群體的保險保障中發力。傳統的商業健康險偏愛健康人群,消費者投保時稍有體檢異常有很大概率被拒保。從各保險公司公布的短期健康險產品賠付率數據可以看出,不少產品的賠付率只有20%,賠付率最高的也低于50%。這一方面說明參保人的健康狀況良好,另一方面也影響了消費者的體驗感、獲得感。健康人群買得到但用得少,特定群體有需求卻買不到。目前,部分商業健康險已開始采用差異化費率,保險公司具備了開發新產品的精算基礎。下一步,還需要根據不同人群的保障需求,精細化設計產品條款,滿足公眾的保障需求。
商業健康險的創新應該在深耕下沉市場,提升覆蓋面上下功夫。從市場研究機構調查來看,商業健康險的整體覆蓋面呈現較大的地區差異。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人均健康險保單的持有量明顯高于三四線城市,東部地區人均健康險保單持有數量往往高于西部地區。在廣大農村地區商業健康險的覆蓋面也與城鎮地區有不小差距。從數據上看,產品覆蓋率較低的地區往往是保障較為缺乏的地區,也是商業健康險未來應該持續發力、深耕開拓的廣闊市場。
需要注意的是,與其他保險產品相比,商業健康險往往需要逐年續保。而目前在銷售和續保中也出現了一些苗頭性問題需要防范。例如,此前監管部門多次提出的“首月1元”“首月0元”的銷售誤導行為時不時換個“馬甲”,以“首月贈險”“首月免費”等方式出現。保險中介平臺和代理人以此作為銷售噱頭,極易產生投保和理賠糾紛,也影響了行業的健康發展。
商業健康險說到底是保險產品,無論是產品的設計還是創新都需要遵循“保險姓保”的原則,守正創新,在提升覆蓋面和提高保障水平上下功夫。在銷售中更需要符合產品適當性規則,把合適的產品推薦給有需要的消費者,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