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鄭州糧食批發市場開業,這是我國第一個擁有期貨交易品種的市場,如布谷啼春,標志著中國期貨市場的誕生。此后,我國期貨市場就與農業結下不解之緣。
近年來,我國農產品期貨市場發展迅速,涉農期貨期權品種日漸豐富。截至目前,我國已上市30個農產品期貨品種、15個農產品期權品種。油脂油料板塊有:鄭州商品交易所的花生期貨、花生期權、油菜籽期貨、菜籽粕期貨、菜籽粕期權、菜籽油期貨、菜籽油期權;大連商品交易所的豆二期貨、豆二期權、豆粕期貨、豆粕期權、豆油期貨、豆油期權、棕櫚油期貨、棕櫚油期權。糧食作物板塊有:鄭商所的粳稻期貨、普麥期貨、強麥期貨、晚秈稻期貨、早秈稻期貨;大商所的豆一期貨、豆一期權、粳米期貨、玉米期貨、玉米期權、玉米淀粉期貨。經濟作物板塊有:上海期貨交易所的20號膠期貨、天然橡膠期貨、天膠期權、紙漿期貨;鄭商所的白糖期貨、白糖期權、紅棗期貨、紅棗期權、棉花期貨、棉花期權、棉紗期貨、蘋果期貨、蘋果期權;大商所的膠合板期貨、纖維板期貨。農資板塊有:鄭商所的尿素期貨,尿素期權。農畜板塊有:大商所的生豬期貨、雞蛋期貨,以及即將上市的雞蛋、生豬、玉米淀粉期權。這些期貨期權工具在穩定農產品價格預期、引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期貨力量”。
蛋雞養殖巧用期貨增競爭力
說起期貨服務農業,一則經典故事至今仍在市場上流傳:2005年,大連商品交易所的一位領導到黑龍江調研,發現當地市場上農民賣的大豆很便宜。而交易所的大豆期貨價格卻已經跟隨美豆漲得比較高了,可是農民不了解這個信息。于是,他給當時的黑龍江省委書記寫信,建議把這個事情在電視上播一下,讓農民知道。書記當即批示黑龍江電視臺直播,告訴農民按大商所的期貨價格賣。很快農民就把賣價提起來了,全省多收入了20億元。
這就是大商所“千村萬戶”工程的起源。期貨價格就像一面高高飄揚的旗幟,公開、透明、即時更新,體現著價格發現功能,引領著農民不斷改進生產經營方式。大連商品交易所一直秉持初心,為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積極作為。
近年來,大商所推出了“DCE·產業行”“企業風險管理計劃”“產融基地”等服務品牌,并依托產融基地和期貨公司開展“2+1”牽手工程,通過品牌活動將專業化、精細化的服務直接送達農業一線,為我國農業企業參與期貨市場提供智力支持和“試驗田”,有效提升了產業客戶的參與度。雞蛋風險管理模式在產業“落地生根”,就是其中一個縮影。
一段時間以來,蛋雞養殖企業規模化程度明顯提升,但與此同時,全國范圍內新建蛋雞項目也呈井噴式增長,在規模化、集約化養殖背景下,市場供給壓力凸顯,競爭愈加激烈。蛋雞養殖企業迫切需要綜合運用多種策略,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和盈利能力。
位于西南腹地的四川升雞溝禽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升雞溝禽業”)先后參與了大商所的“2+1”牽手工程以及“企風計劃”,探索將期貨衍生品的運用融入生產經營。“隨著公司養殖規模的擴大,我們意識到,不僅要提升養殖技術,還需要找到有效的工具來管理價格風險,否則難以應對市場變化。作為飼料原料的玉米和豆粕,還有雞蛋,均已有成熟的期貨品種,可以用來管理價格風險。但期貨市場的運作機制如何?參與期貨交易要注意哪些風險?怎樣才能與我們的生產計劃有效結合?這些問題不弄明白,我們就不敢邁出這一步。”升雞溝禽業總經理高園表示。
2022年10月,升雞溝禽業注意到同樣位于樂山的龍頭蛋雞養殖企業——四川厚全生態農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四川厚全”)被設立為大商所雞蛋交割庫,于是主動與其聯系學習。2023年,作為大商所產融基地,四川厚全和華西期貨聯合為升雞溝禽業提供專業培訓。升雞溝禽業成功對515噸雞蛋進行套保,期貨和期權端共獲得收益11.11萬元,有效彌補了期間雞蛋現貨價格下跌帶來的損失。“期貨市場已經成為日常經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下一步我們將探索在個性化期權組合策略構建方面獲得更多的專業培訓和支持,以豐富風險管理策略,更好應對市場變化。”高園表示。
油脂業活用期貨保收益
當前,我國油脂產業產品標準化、同質化程度較高,上下游基于“基差點價”的現貨貿易模式已較為成熟,報價模式基本是“期貨價格±基差”形式。天津新航紀元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從事油脂類貿易,屬于產業鏈中游企業,全年油脂類現貨貿易量12萬噸,公司整體規模不大,但面臨的競爭壓力不小。得益于大商所“2+1”牽手工程和“企業風險管理計劃”,新航紀元探索期現結合,“多條腿走路”,實現穩步經營。
過去在采購和銷售中,新航紀元主要采用基差點價的方式,即先向上游采購壓榨廠的基差合同,然后在基差上增添合理的貿易利潤,再以基差的形式向下游銷售。下游客戶會在提貨前告知點價價位,新航紀元收到報價后,立即以相同價格向壓榨廠點價,點價成交后,與上下游雙方轉為一口價合同,結清全款后排期裝車提貨。
新航紀元總經理張瑞濤表示,此模式雖然能夠規避企業絕大部分因行情波動導致的損失,但油脂貿易環節市場競爭激烈,客戶的轉換成本較低、價格敏感度較高。“學習運用期貨期權工具,才能根據市場情況靈活構建套保策略,在獲取穩定收益的同時掌握經營的主動性。”張瑞濤說。
2023年,新航紀元參與了大商所“2+1”牽手工程,期貨期權走進了日常經營。例如,新航紀元參與了某儲備庫的豆油輪換項目,公司需要先將庫存油脂向外部出售,再進行同樣數量產品采購,實現庫存輪換。新航紀元制定了“做空基差”的期現結合套利策略,在將原儲備貨物出庫銷售的同時,買入期貨進行套保,從而組合成一個空現貨、多期貨的空基差組合。整個過程不僅規避了輪換過程中的價格變動風險,還獲得了50元/噸的超額盈利。之后,在格林大華期貨的指導下,新航紀元通過期貨空單對2100噸豆油現貨庫存進行套保。在2023年底至2024年初的持續下跌行情中,新航紀元在期貨端合計盈利超138萬元,有效應對了庫存豆油的貶值風險。“未來我們還會在做好基差點價和套期保值的基礎上,探索對期權和基差進行‘深加工’使用,在期現結合保障收益的前提下進一步提升企業收益。”張瑞濤表示。
優化“保險+期貨”助農顯著
作為期貨市場服務“三農”的模式之一,“保險+期貨”自2015年由大連商品交易所首倡推出以來,攜農業保險和農產品期貨二者之長,逐漸在大江南北生根發芽,為廣大種養主體提供了急需的價格風險管理服務。
中國期貨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3月底,“保險+期貨”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近1300個縣域落地,為18個涉農產品提供風險管理服務,保障價值1900余億元,賠付金額64億元,惠及農戶近700萬戶次。
大商所相關人士介紹,該所2023年創新推出的“銀期保”種收模式,以期貨價格為核心引入商業銀行和龍頭企業,使其與保險公司、期貨公司相連接,實現“訂單農業”“涉農貸款”“收入保險”咬合型對接,在保障各方利益的基礎上,形成農民收入完整保障的長效機制,并取得了積極效果。
具體來看,一是解決了農戶春耕時的融資問題。“銀期保”種收模式中,銀行的貸款不再依據農民的信用,而是兩個新的關鍵保障:一方面,龍頭企業遠期訂單合同和保險公司收入保險合同,二者共同形成了種植戶的預期收入,銀行據此提供一定比例的貸款,解決了“貸得明白”的問題;另一方面,銀行與農戶、收糧企業、保險公司、期貨公司簽訂五方協議,規定收糧企業、保險公司的糧款和賠款優先用于償還銀行貸款,余額劃付給農戶,解決了“貸得放心”的問題。目前,建設銀行、農業銀行、郵儲銀行等國有銀行已參與到“銀期保”種收項目中,2023年共計向農戶貸款5836.19萬元。
二是解決了農戶秋收時的銷售問題。“銀期保”種收模式引入龍頭企業向農戶提供訂單收購合同,與傳統訂單不同的是,要求收購價格以收入保險的結算價格為基準,收購數量是投保地塊的全部產量。據悉,2023年北大荒集團、象嶼、中糧貿易等龍頭貿易企業已參與到“銀期保”種收項目中,共計收糧3.86萬噸,向農戶支付糧款約1.87億元。
三是保障了農戶糧食售后的收益補償問題。為鼓勵農戶按期交糧、保障農戶收益,“銀期保”種收模式下收糧企業向農戶提供了二次點價權。
“希望將‘保險+期貨’模式作為政策性種植收入保險的實踐形式之一,有針對性地將‘保險+期貨’納入地方農業保險體系,更好滿足各類種養主體的風險管理需要。”浙商期貨董事長胡軍表示。
銀河期貨黨委委員、副總經理郝剛表示,目前“保險+期貨”已覆蓋品種的“大宗”特征還是比較明顯的,許多更“小眾”的農產品其實一樣甚至更需要價格風險管理工具。“除價格風險外,運用金融工具對抗氣象災害帶來的損失也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天氣指數也在成為創新的投保品種。”郝剛表示,希望溫度、光照、降雨等天氣指數類期貨能盡快上市,從而推動農業保險不斷創新,覆蓋更多風險場景,服務更多農業經營主體。
(來源: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