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普惠保險作為普惠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服務民生保障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發展重點在于擴面、增品、提效。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對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作出部署,強調積極發展普惠金融。當前,普惠保險作為普惠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服務民生保障方面取得顯著成效。10多年來,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業務惠及近億患者,僅2023年享受大病保險報銷的就達1156萬人,人均減負約8000元,最高報銷上百萬元。
一段時間以來,普惠保險制度規則不斷完善。2023年10月份,國務院印發《關于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完善高質量普惠保險體系。今年5月份,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印發《關于推進普惠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豐富產品服務、提升服務質效、優化發展環境、加強監管四方面具體要求。總體來看,普惠保險發展的重點在于擴面、增品、提效。
擴面,是要讓基礎保險服務更加普及,在區域層面實現鄉鎮全覆蓋,在人群層面進一步拓展對老年人、農民、新市民、低收入人口等城鄉“長尾市場”的業務覆蓋。增品,是要豐富普惠保險供給,特別是針對社會保險保障不足、商業保險供給缺失的領域,面向特定風險群體或特定風險領域,如農業農村領域等,提供費率原則上低于同等條件下其他保險產品費率的專屬普惠保險產品和服務。提效,是要引導各類保險公司提供差異化服務,將開展普惠保險、履行社會責任納入經營績效考核等機制,明確要求大型保險公司普惠保險考核權重原則上不低于5%,以此敦促行業加大投入、提升普惠保險服務質效,及時識別和防控相關風險。
建設高質量的普惠保險體系,讓人民群眾買得到、買得起保險,并推進依法合規“賠得滿意”,對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民生改善至關重要。普惠保險經營并非易事,最主要的挑戰來自于其錨定的“長尾市場”本身。
普惠保險的服務對象,是數量龐大、資產規模相對較小、金融活躍度與貢獻度較低的個人客戶或小微企業客戶,這類客戶的風險抵御能力有限,迫切需要保險保障。但是,他們一般支付能力有限,客單價相對較低,經營成本較難攤薄,導致消費端追求的可支付性及供給端的可持續性較難平衡。例如,普惠保險的明星產品“惠民保”,為了兼顧低投保門檻、高保障金額、價格親民等多重目標,采取了通過提升參保率來控制賠付率的經營思路,但也因此天然面臨逆選擇的挑戰。此外,長尾市場客戶在地域上較為分散,更多分布在三四線城市,對于保險的認識更為有限、觸達難度更高,保險業對這類客戶的數據積累和需求理解都更為有限,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產品創新受限。
著眼未來,建成高質量的普惠保險體系還需加倍努力、直面挑戰。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為解決普惠保險業務痛點提供了重要機遇。
一方面,保險業可以積極推進科技創新和應用,提高保險服務效率。近年來,得益于智能終端的普及、居民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升以及政府精準扶貧、促進鄉村振興的努力,使得保險機構能夠以較低成本觸達傳統渠道難以觸及的長尾市場,保險產品的覆蓋面有了顯著擴展。不過,要更好發揮保險的“杠桿效應”,還需更好借助數字化、智能化技術來優化保險營銷模式和理賠服務,提高風險減量管理“投入產出比”,從而降低運營成本,進而有條件在適度提高保障標準的同時提升普惠保險的可支付性,惠及更多人群。
另一方面,監管部門和行業組織要積極推進新型保險基礎設施建設,構建跨機構、跨部門、跨領域的共享信息平臺和數據開放共享機制,以更有時效性的方式把涉及長尾市場的多渠道、多來源、多種類信息匯聚在一起,幫助行業和研究者以更智慧、更動態的方式了解掌握客戶總量及風險結構變化,以有效提升普惠保險產品創新能力和風險管理能力。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