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入發展,各國經濟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為提高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我國期貨市場對外開放正穩步推進。
日前,期貨日報新馬調研組走訪了新加坡交易所(下稱新交所)及馬來西亞衍生產品交易所(BMD),希望通過對兩家交易所國際化路徑及發展趨勢的研究,為我國期貨市場發展提供更多的思路。
始于精準定位 興于多方合力
一走入新交所大廳,現代化氣息就撲面而來。液晶屏幕上循環播放著交易所的動態,上方顯示交易品種的紅綠長條顯示屏,從電梯一直延伸至交易所大廳深處。在顯示屏的對面,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的新加坡新聞演播室占據了重要位置。其中,除了用于拍攝的區域外,多個播放著CNBC全球不同時區新聞演播室情況的屏幕在閃爍,加之不同膚色的新交所員工以及來往辦事的合作方人員,赫然已為新交所打上了國際化的標簽。
談及新交所的國際化發展路徑,新交所董事總經理簡佩玉表示,早在新交所設立之初就確定了國際化交易所的定位。
1999年12月1日,新加坡證券交易所和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合并,成立了新交所。其中,成立于1984年的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是亞洲地區首家金融衍生品交易所,該交易所設立的初衷就是為了鞏固、強化新加坡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貿易中心的地位。
據調研組了解,20世紀七八十年代,新加坡作為亞洲的重要港口城市,執行自由貿易港政策,并因此成為東南亞的貿易中心。伴隨著各大跨國公司將其亞洲貿易總部設在新加坡,全球各大金融機構也紛紛在新加坡設立分支機構。
1984年之前,東南亞地區沒有可以用于管理價格波動的期貨市場,主要利用美國市場避險。因此,每當美國交易時段結束,亞洲市場的波動和價格風險就無法控制。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保持新加坡貿易中心、金融中心的國際地位,繼續創造良好的條件吸引外商和金融機構,新加坡政府積極創造條件,籌建期貨市場,給貿易商、加工商、金融機構提供管理價格波動風險的工具和市場環境。
1984年,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成立后,考慮到其交易時段正好可以與美國交易時段形成互補,芝商所(CME)首先與其達成合作,建立了新加坡與CME的“對銷聯系”,為全球投資者提供全天候24小時的交易服務。
據介紹,在“對銷聯系”建立前,期貨交易是12小時交易機制,交易者還面臨著12小時交易之外的價格波動風險無法控制的問題。事實上,即使隨著全球金融市場的發展,期貨交易逐漸進入24小時交易機制,但在“對銷聯系”建立前,交易者如果進行跨市場交易,仍然可能面臨風險無法完全對沖、市場時滯及費用增加等問題。“互相對銷制度”建立后,不僅兩個市場的參與者在交易時可以更加便利,兩家交易所的運行效率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簡佩玉表示,新加坡證券交易所與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合并后,新交所又陸續推出了多個國際化的衍生品品種,進一步強化了國際化交易所的定位。
簡佩玉告訴調研組,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新交所逐漸成為泛亞洲多元資產衍生品交易所以及亞洲最出色的風險管理平臺之一。作為全球首批采用《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原則》(PFMI)的交易所之一以及《巴塞爾協議Ⅲ》框架下獲認可的合格中央對手方,新交所具有先進且完備的金融基礎設施,不僅具有中國、印度、日本和東盟基準股票指數離岸市場品種,還是國際性的上市平臺。在該平臺上市的公司,近40%來自新加坡以外地區。
多維合作 提升產品全球可見性
BMD的國際化之路與新交所相似,同樣與芝商所的合作有關。
據BMD市場推廣及零售業務主管張曉善介紹,BMD的前身是成立于1980年7月的東南亞第一家期貨交易所——吉隆坡商品交易所(KLCE)。在其成立前,馬來西亞政府為了減少該國對橡膠和錫出口的依賴,開啟了多樣化計劃,1960年前后開始在本土推廣油棕種植,帶動了當地棕櫚油產業的快速發展。
張曉善告訴調研組,1980年前后,為給相關產業提供管理棕櫚油價格波動風險的工具,馬來西亞政府部門推動了KLCE的成立。在這樣的背景下,原棕櫚油期貨(FCPO)成為最早在該交易所交易的品種之一。
此后,馬來西亞衍生品市場推出了多個品種,并經歷了多次整合,但原棕櫚油期貨一直是最重要的交易品種。21世紀以來,BMD原棕櫚油期貨的交易量穩步提升,其價格也逐步成為全球原棕櫚油的價格基準,成為現貨食用油行業、生物柴油能源以及大宗商品期貨市場交易員關注的重點之一。
張曉善認為,FCPO能有如此發展,與2009年BMD和芝商所成為戰略合作伙伴有一定關系。據介紹,2009年BMD與芝商所的合作主要涉及三個方面,包括芝商所收購BMD 25%的股權、獲得BMD FCPO結算價格的許可以及將BMD產品在CME Globex電子交易平臺上市。
“這次合作大幅提升了BMD產品的全球可見性和連接性。”張曉善說。相關數據顯示,自2010年BMD產品在CME Globex電子交易平臺上市以來,國外交易量顯著增加,從2010年的167萬手增長到2023年的1051萬手,整體增長了529%。
另外,這種直接接入的方式對馬來西亞衍生品市場的交易結構產生了重要影響,提升了馬來西亞衍生品在全球范圍內的可見度。最新數據顯示,從2022年開始,BMD的海外交易量已超過了馬來西亞本土交易量。
BMD已于2019年回購了芝商所持有的股權,BMD目前由馬來西亞交易所全資擁有。“2023年年底我們與芝商所延長了BMD產品在CME Globex電子交易平臺上交易的協議,我們的產品會繼續在該平臺上交易至2028年9月。”張曉善告訴調研組。
在芝商所董事總經理兼亞太區負責人Russell Beattie看來,交易所之間不應該只存在競爭關系,更應該在滿足實體經濟需求的共同目標下合作,專注于新產品或服務的開發。
張曉善表示,馬來西亞衍生品市場交易結構的變化,與BMD為加強國際市場的互聯互通并提高跨市場風險管理水平作出的努力也有一定關系。據張曉善介紹,為提高市場參與者的跨市場風險管理水平,馬來西亞衍生產品清算所(BMDC)不僅允許將由馬來西亞銀行批準發行的林吉特和美元信用劃在BMD的履約保證金范圍,還將澳大利亞元、英鎊、歐元、港幣、日元、馬來西亞林吉特、人民幣、新加坡元和美元等標準貨幣作為BMD的履約保證金使用。
此外,BMD還于2023年11月推出首個貨幣期貨合約——迷你美元兌離岸人民幣期貨(FCNH)。在張曉善看來,該期貨合約可以為在中國開展業務的中小型企業,以及需要在美元對離岸人民幣匯率波動中對沖風險的企業管理者提供風險對沖的便利。同時,這一舉措還將為市場參與者帶來更大的靈活性和更豐富的交易機會,同時鞏固了交易所衍生品在全球金融市場中的卓越地位。
2024年3月18日,為進一步增強馬來西亞衍生產品市場的全球可及性和吸引力,BMD與大連商品交易所合作,正式上市大連商品交易所豆油期貨(FSOY)合約。據了解,該合約是BMD推出的首個非棕櫚類食用油期貨合約。
據了解,BMD推出該品種,主要是考慮到棕櫚油和大豆油是消費最廣泛的兩種食用油,它們的相對價格對市場參與者,尤其是經常交替使用這兩種油為原料的食品制造商來說非常重要。張曉善表示,尤其近年來大豆油已成為食用油和生物燃料的重要原料,在此時引入FSOY不僅可為中馬建交50周年錦上添花,還可讓交易者更好地抓住兩種常用替代商品之間的價差交易機會。
(來源:期貨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