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2024年二季度銀行業主要監管指標數據,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呈現增長態勢。
專家表示,隨著普惠信貸政策的激勵力度不斷加大,普惠信貸的覆蓋范圍在延伸。同時,目前普惠信貸依然面臨風險成本高、投入產出回報低的難題,接下來應瞄準痛點,疏通發展普惠信貸的堵點,推動普惠信貸更好賦能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推動信貸規模增長
近年來,我國普惠金融服務體系逐漸完善,普惠金融服務小微企業取得長足進步。專家認為,普惠信貸的實施,對于促進社會公平、提高金融服務效率等方面具有深遠影響,是潤澤實體經濟的重要驅動力。
從銀行業服務小微企業看,信貸規模保持增長。數據顯示,2024年二季度末,銀行業金融機構用于小微企業的貸款(包括小微型企業貸款、個體工商戶貸款和小微企業主貸款)余額78萬億元,其中單戶授信總額1000萬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32萬億元,同比增長17.1%。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葉銀丹表示,今年以來,不同性質的商業銀行持續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金融資源配置,以差異化的路徑發力普惠信貸,無論是創新信貸產品,還是金融服務方式,都在加快構建與實體經濟相適應的服務機制。銀行業機構整體上信貸投放節奏提速,普惠金融在諸多領域實現較快增長。
不僅如此,從去年上市銀行財報看,多家商業銀行在普惠信貸領域的投入也是力度不減。比如,作為普惠信貸主力軍的國有大型銀行,由于擁有較強的資金實力和廣泛的服務網絡,其利用數字技術優勢,開發線上信貸產品,金融服務效率得到很大提升。
今年以來,金融監管總局多舉措引導銀行業發力普惠信貸,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通過單列信貸計劃、績效考核傾斜、內部資金轉移定價優惠等方式,保持普惠信貸業務資源投入力度,以此穩定信貸價格,推動普惠信貸規模增長。
葉銀丹表示,監管部門要求通過單列信貸計劃,確保普惠信貸擁有專項資金支持,這有助于提高資源配置的針對性。績效考核傾斜進一步確保了銀行員工的積極性與普惠信貸業務的推廣同步,特別是運用金融科技,從而更精準地服務小微企業等目標群體。商業銀行加大信貸規模投放,優化信貸結構,提供更優惠的利率和靈活的還款條件,提升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融資便捷性。
滿足重點領域需求
為引導金融機構向小微企業、涉農經營主體提供優質普惠信貸服務,金融監管總局今年發布的《關于做好2024年普惠信貸工作的通知》提出,實現2024年普惠信貸供給保量、穩價、優結構,更好滿足小微企業、涉農經營主體及重點幫扶群體多樣化的金融需求。
葉銀丹表示,小微企業、鄉村振興等重點領域是經濟活力的重要源泉,銀行通過提供普惠信貸,特別是信用貸款和中長期貸款,能夠緩解這些領域的融資難題,降低其融資成本,促進小微企業穩定發展和優化農村經濟結構,這對于激活市場經濟和促進就業具有重要作用。
多地金融監管部門在開展普惠信貸行動,落實普惠信貸的有關政策舉措。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浙江監管局組織轄內銀行機構開展普惠金融深化提升等專項行動,并聯合多部門印發《關于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工作方案》,聚焦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重點難點,加強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金融支持。
在政策指導下,商業銀行聚焦小微企業“短、小、頻、急”的融資特點,優化融資擔保模式,降低小微企業融資風險。浙江海寧農商銀行與融資擔保有限公司、人才科技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進行風險資金池簽約。由政府、擔保、農商行建立三位一體、風險共擔、模式創新的科創金融風險資金池,共同為科創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服務,滿足其不同發展階段的融資需求。此外,銀行深挖產業鏈金融,拓寬融資路徑。在浙江省臺州市,為助力小微企業融資和擴大生產,當地搭建銀企互動橋梁,為小微企業提供全面、高效的普惠金融服務。臺州東朔電梯有限公司面臨同業競爭的挑戰,亟需擴大融資規模用于新品采購和產品研發。該企業負責人孫雪白表示,銀行客戶經理走訪了解企業融資需求后,結合上下游產業鏈供應鏈融資特點,精準匹配普惠信貸產品,緩解了資金周轉難題。
值得注意的是,在推動普惠信貸助力鄉村振興的過程中,破解涉農主體授信環節這道難題尤為重要。在廣西柳州市,當地銀行機構和稅務部門為小微企業創新推出“銀稅貸”產品,幫助小微企業以納稅信用換融資信用。截至今年5月,柳州市螺螄粉、油茶、金桔等39戶特色企業獲得貸款7800萬元。“公司通過納稅信用等級信息,獲得農業銀行融安縣支行授信250萬元的‘納稅e貸’貸款,為企業擴大經營提供了保障。”廣西融安桔鄉里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賴園園表示。
葉銀丹表示,銀行機構在風險可控的基礎上,聚焦小微企業不同特點,打破部門和行業之間的壁壘,從供應鏈、擔保抵押等角度延伸普惠金融服務鏈條,有助于提高貸款業務審批和操作效率,推動信貸精準賦能各類經營主體。這是推動普惠金融業務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
優化盡職免責制度
目前,銀行在對小微企業等領域的風險評估上仍然面臨較大挑戰,“不敢貸、不愿貸”現象普遍存在。
天眼查數據研究院有關負責人表示,從小微企業情況看,由于其規模小、缺少抵質押物,抗風險能力較弱,受市場經濟波動影響,可能造成貸款違約率上升,增加銀行的信用風險,進而影響普惠信貸資產的質量和銀行的盈利能力。為此,提升基層信貸人員的積極性,解決“不敢貸”的問題,是實現普惠信貸發展的關鍵所在。
“金融監管部門對普惠信貸的不良貸款率要求很嚴,檢查處罰很重,甚至是終身追責,這就導致銀行在信貸投放方面縮手縮腳;對小微企業的貸款用途、資金流向要求非常高,這是非常容易被處罰的一個環節,檢查多、罰單重,那么銀行就會要求小微企業提供各種用途證明材料,不但影響效率,也可能影響小微企業申請貸款的積極性。”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
為提升基層信貸人員信貸投放積極性,在政策端,相關部門加快提升普惠信貸的規范管理水平,為基層信貸人員松綁減負,解除信貸投放的后顧之憂。比如,國務院去年發布的《關于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建立健全普惠金融領域新業態、新產品的監管體系和規則。近日,金融監管總局發布《關于普惠信貸盡職免責工作的通知》,進一步推動盡職免責監管制度進入細化和量化新階段。葉銀丹表示,這為信貸人員提供了一個清晰的工作指引,確保信貸人員在遵守法律法規、監管規定和內部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可以專注于提升服務質量。
董希淼表示,普惠信貸領域的盡職免責有兩個層面,一是銀行內部的盡職免責,二是金融管理部門對金融機構(主要是商業銀行)的盡職免責,這一點其實更重要。所以,金融管理部門在普惠信貸領域要落實好對商業銀行的盡職免責。比如在資產質量、貸款用途、貸后管理等方面要適當的放寬要求。只有這樣,才能讓銀行真正在內部做到盡職免責。如果金融管理部門對銀行的要求過高、處罰過重,那么銀行不可避免地將嚴監管的壓力傳遞到基層機構和員工。這也是過去盡職免責難以有效落實的重要原因。
一般而言,普惠信貸比傳統信貸潛伏著更大的風險挑戰,金融監管部門應加快補齊規則和監管短板,激勵銀行工作人員敢于貸款、愿意貸款,推動普惠信貸走向更加規范化階段。
葉銀丹表示,接下來,對于規范普惠信貸的管理,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加強貸款“三查”,強化對借款主體資質審核,建立貸后資金用途監控和定期排查機制。同時各監管局要關注轄內普惠信貸資產質量,做好資金流向問題線索篩查分析,及時提示風險。銀行業要高度重視并切實加強普惠信貸數據質量管理,從而更有效地推動普惠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向縱深方向發展。
( 來源: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