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滿目蔥蘢、萬物競秀。行走在西府大地廣袤的農村,鄉村美景隨處可見。
蜿蜒整潔的農村公路連通四方,青磚紅瓦的農家新居錯落有致,房前屋后綠樹隨風舞動……讓“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詩意成為現實。
與村莊美相得益彰的則是西府人執發展之“筆”,用心血和汗水繪就的一幅產業興旺、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壯美畫卷。
縱觀渭河兩岸、南山北塬,眉縣獼猴桃、岐山“一碗面”、太白“高山無公害蔬菜”、千陽縣矮砧蘋果、隴縣奶山羊……勤勞的西府人依托一個個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龍頭”產業,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穩步前行。
抓縣域經濟促鄉村振興,是市十三次黨代會提出的“一四五十”戰略“十項重點任務”之一。近年來,我市深化“4321”縣域經濟發展思路,實施首位產業壯大、精準施策增收、園區經濟帶動、鄉村建設提升、鄉村人才引培、鄉村治理鑄魂“六大行動”,大力培育發展特色經濟、聯農帶農經濟、集體經濟和民營經濟,縣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鄉村全面振興步伐不斷加快。
今年上半年,我市縣域生產總值575.28億元,增速6.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491元,同比增長6.9%,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考核穩居全省前列。寶雞人用實際行動為產業興、村民富、鄉村美的目標交出了完美答卷。
緊盯重點
首位產業增添發展活力
“薄筋光、酸辣香、煎稀汪”,在寶雞,咥上一碗酸辣爽口的岐山臊子面,正是西府人引以為豪的“家鄉味”。而如今,岐山縣把臊子面、搟面皮做成了“一碗面”經濟。
作為岐山縣首位產業,“一碗面”經濟已成為岐山人推進實施鄉村振興的關鍵,也成為寶雞的“地域名片”“經濟名片”。
“我們把做大‘一碗面’經濟作為引領鄉村振興、助推農民增收、推進經濟發展的關鍵舉措,堅持一二三產深度融合,全力打造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新引擎。”該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同志說,岐山縣一碗面全產業鏈典型縣入選全國農業全產業鏈典型縣建設名單,去年“一碗面”市場總產值已突破148億元。
羊乳產業是隴縣縣域經濟的金字招牌。從牧草種植到良種繁育、從生態養殖到產品加工再到羊糞回收利用,科學環保的羊乳產業鏈為隴縣鄉村振興增添了新動能。
6年前守著大山放羊的隴縣城關鎮北關村人王會軍對此深有體會。2018年,靠著政府補貼的資金,他創建了陜西隴縣會軍奶山羊養殖場,和愛人一道精心照看著260余只奶山羊。
“這些羊可是我們的‘命根子’,給它們吹電扇、睡‘席夢思’、喝恒溫水、吃營養餐,一點都不敢慢待!”王會軍笑著說,雖然每天起早貪黑很累,但家里的收入不斷增加,算下來一年純收入可達20多萬元,日子是越過越紅火。
在隴縣,像王會軍這樣的“羊倌”有184位,全縣還有4個萬只羊場、規模化養殖場216家,奶山羊存欄達52.7萬只,全產業鏈總產值達85億元。
“我們把奶山羊作為壯大縣域經濟的首位產業,確立‘100萬只奶羊、全產業鏈產值200億元’的戰略目標,大力發展‘領頭羊’經濟,聚力打造百億生態乳都。”該縣畜產局相關負責同志說。
以縣域競爭力催生鄉村振興的原動力。如今,鳳翔區白酒產業產值突破百億元,眉縣獼猴桃產量全省第一,隴縣奶山羊規模化程度和羊乳智能加工水平全國領先,千陽矮砧蘋果面積全國最大,鳳縣躋身全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十強縣”、林麝存欄量全國第一,扶風縣、眉縣入選中國縣域旅游百強縣,太白縣躋身中國綠色生態蔬菜十強縣。
首位產業多點開花,讓寶雞人在鄉村振興中“大展拳腳”、鏗鏘前行,產業興旺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把穩基礎
特色產業增添致富動力
特色產業是一個地方獨具魅力的地域名片,也是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
西秦刺繡屬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千陽刺繡作為西秦刺繡的代表,更是該縣獨具特色的產業之一。憨態可掬的虎頭帽、各式各樣的香包、活靈活現的仿真刺繡……一件件由千陽縣的“繡娘”們親手制作的產品,每天大批量銷往全國各地。
日前,在千陽縣西秦刺繡產業園看到,繡娘們正在加緊趕制訂單產品。隨著電腦繡花機飛速走針,刺繡的圖樣10多分鐘就能完成,隨即進入目檢、后加工環節。
據了解,產業園通過“公司+合作社+繡娘”發展模式,為該縣21家刺繡合作社提供新品研發、人員培訓、技術指導、網絡銷售等服務。“我們沒有嚴格的上下班時間,繡娘經過統一培訓后,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居家靈活縫制,工資采取計件制,繡娘月工資在幾百元到三四千元不等。”產業園負責人王海燕介紹說,今年一季度,產業園售出了10萬余件刺繡產品,產值達300多萬元,帶動近千人就近就業創業。
產業“造血”是加快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而發展農業產業的核心,就是要做到以“特”制勝。
日前,走進位于渭濱區石鼓鎮的石鼓現代農業園,一串串晶瑩剔透的“陽光玫瑰”葡萄掛滿枝頭,數十名工人正忙著采摘、裝運。
石鼓鎮石咀頭村村民祖亮亮是其中務工的一員,他在園區干了10年時間。“平時在園區干些除草、澆水、修剪、施肥的工作,進入每年葡萄臨界期,主要是綁枝、疏花疏果、套袋等,一年四季都有活干,園區管吃管住,每月能掙4000元,很不錯。”祖亮亮說。
“園區已建成高品質葡萄示范園400畝,帶動脫貧戶13戶,吸納當地長期農民工30人,直接帶動當地農民800人就業。”石鼓現代農業園負責人宋春來說,目前園區在寶雞高新區、千陽縣、麟游縣推廣經驗模式,預計帶動6個鎮15個村葡萄產業發展,規模達3000畝,為全市鄉村振興村企合作打造新的利益分配模式。
圍繞特色產業做文章,深挖“土”的資源、放大“特”的優勢、延伸“產”的鏈條,加快農業全產業鏈培育,持續筑牢產業發展“蓄水池”,寶雞人走得無比堅定。
此外,我市還大力實施群眾增收致富行動,積極發展鄉村產業,健全防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推進產業幫扶、就業幫扶和消費幫扶,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聯農帶農經濟……去年,全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萬余元,同比增長8.3%。
筑牢根基
鄉村建設增添鄉土魅力
“周原膴膴,堇荼如飴。”自古以來,關中西府就以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人們理想的居住地。如今,行走在寶雞的村村落落,一路一景的文化長廊、美不勝收的文化廣場、郁郁蔥蔥的綠化帶……處處彰顯著新農村的美好和活力。
“環境美了,衛生好了,游客也多了。”每逢節假日,“中國泥塑第一村”鳳翔區城關鎮六營村就成了旅游勝地,前來觀光的游客絡繹不絕。
最近正值暑假期間,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而來。“只要天氣晴好,我們每天游客接待量有千余人。”該村相關負責同志說,用手藝吸引人是一方面,關鍵得靠新農村新面貌留住人,如今村上環境衛生“軟硬件”跟城里沒啥區別。
走進六營村隨便一戶農家,屋里色彩艷麗的泥塑作品琳瑯滿目,桌椅板凳擺放整齊,家具一塵不染,廚房干凈整潔,衛生間鋪著地磚,用的是水廁,還有全套的淋浴設施。
“‘廁所革命’改善了農村環境衛生,也改變著農民的生活習慣,干完活,在家舒舒服服沖個澡,一天的疲勞全消除,生活品質得到了提高。”一位村民說,六營村家家戶戶屋里干凈、屋外光鮮,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六營村的鄉村建設在寶雞不是個例,如今,我市通過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圍繞環境美、產業美、治理美、生活美、黨建強“四美一強”目標,堅持一次規劃、統籌推進彰顯寶雞特色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目前已創建2023年省級“千萬工程”示范村43個。
▲陳倉區香泉鎮的美麗荷塘
鄉村建設既要重“面子”,也要顧“里子”。鄉村治理讓這“里子”更加厚實。
陳倉區東關街道雙碌碡村就是我市鄉村治理的典型代表。日前,在該村看到,一排排農家房舍整齊排列,一條條道路干凈整潔,路兩旁栽植的櫻花樹、雪松樹、垂柳等郁郁蔥蔥。
“小橋流水、曲徑相連,四圍皆綠、竹蘭梅松。沒想到一個村子還有如此美景!”一位前來游玩的市民說。
景美,得益于該村堅持把人居環境整治作為鄉村全面振興的一場“硬仗”來打。而這個村美的不只是景色,更是村民的心靈。
今年春節期間,有村民在村子里撿到一個手提包,里邊裝有3萬多元現金,該村民第一時間聯系村干部,一起等來失主。原來是一位江蘇游客慕名來此游玩時遺失,這位失主拿著包激動地說:“太感謝你們這些樸實善良的人了,你們這個全國文明村實至名歸!”
而在這個村,純樸、善良仿佛是刻在村民骨子里的DNA,中國好人、陜西好人、寶雞市十大孝子都在這個村誕生過。
“這得益于我們長期以來堅持推行‘五治融合’。”該村黨支部書記張利芳說,村上經常性開展“我們的節日”志愿服務活動,每年評選美麗庭院家庭、孝老敬親標兵、十星級文明戶、最美學子等,通過“以文潤人”、身邊人引導身邊人,積極在全村傳遞正能量。
雙碌碡村的鄉村治理是我市堅持以自治發動廣大群眾、以德治促進鄉風文明、以法治化解矛盾糾紛的一個縮影。
目前,我市實施鄉村治理鑄魂行動成果豐碩。鳳縣被確定為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縣;創建“美麗鄉村·文明家園”省級示范點26個、市級示范點50個;金臺區被列為全國首批婚俗改革實驗區;市縣鎮村四級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臺實現全覆蓋。
好環境為鄉村振興提成色,鄉村治理讓新農村有了新氣象。寶雞人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中從容運筆、加速前行,繪就一幅鄉村美、產業興、農民富的壯美畫卷。
來源:寶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