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綠色發展”是中國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之一。經過十余年的深耕細作,綠色已逐漸發展成為“一帶一路”倡議的鮮明底色。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其中提出“推進‘綠色絲綢之路’建設,深化與有關國家務實合作,提高境外項目環境可持續性”。業界認為,這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提高境外項目環境可持續性
意義重大
近年來,中國積極推動“綠色絲綢之路”建設,通過不斷細化和豐富系列政策文件和指南,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綠色發展框架逐步完善。商務部、生態環境部聯合印發的《對外投資合作建設項目生態環境保護指南》細化了項目全周期的環境管理要點,有助于進一步提升企業對外投資合作建設項目環境管理水平;商務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生態環境部聯合發布的《關于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的意見》,立足“政策溝通和規則共建”“綠色產業合作和項目落地”“綠色金融市場雙向開放和賦能”三個層面,提出新指引、新要求,進一步完善了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的頂層設計和標準體系。
在“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框架的引領下,中國幫助共建國家建設了一批清潔能源重點工程,巴基斯坦卡洛特水電站、哈薩克斯坦札納塔斯風電項目、阿根廷胡胡伊省高查瑞光伏電站項目、黑山莫祖拉風電項目等有效助力共建國家實現能源綠色轉型。
去年年底發布的《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23):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指出,盡管“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可再生能源潛力巨大,但現階段其對傳統化石能源依賴仍比較嚴重,能源轉型壓力仍然較大。由于存在資金不足、裝備制造技術薄弱、專業技術人才欠缺等問題,其總體發展仍有較大上升空間。
北京師范大學“一帶一路”學院研究員萬喆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提高境外項目環境可持續性,對推進“綠色絲綢之路建設”以及推動共建國家實現綠色轉型發展和碳中和目標意義重大。
萬喆分析,“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人口約占全球的60%,國內生產總值(GDP)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約占全球的47%,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約占全球的55%。共建國家單位GDP能耗較經合組織國家高出40%~50%,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較經合組織國家高出80%,石化能源消費占比和石化能源發電占比居高不下。“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綠色轉型對自身和全球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萬喆進一步表示,提高境外項目環境可持續性,能夠實現“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比重的進一步調整,推動陸海天網四位一體互聯互通,優先考慮低碳項目和低碳投融資,大力發展水電、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幫助共建國家能源供給向高效、清潔、多元化方向加速轉型。此外,從“老基建”為主向以數字經濟等為引領的“新基建”轉型發展很重要,可在“數字絲綢之路”建設框架下,協助發展中國家培育數字經濟,包括制定互聯網普及計劃、推廣數字產業、推動有關產業數字化等。
共建綠色“一帶一路”
投融資生態圈
對于未來如何進一步推動“綠色絲綢之路”建設,萬喆建議,可以從打造綠色產業鏈、構建綠色資金鏈、引領國際綠色治理三方面著力。一是打造綠色產業鏈。依托重點綠色投資項目孵化綠色發展共同體,提升共建國家和地區的綠色能力建設水平,加快實現綠色轉型。加強共建國家和地區的綠色供應鏈合作與示范,深入推進綠色采購、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一體化,打造“一帶一路”新型綠色產業鏈。
二是構建綠色資金鏈。加強綠色融資對綠色投資的支撐和引領,設立“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基金,充分發揮其與雙多邊開發資金以及國內金融機構優勢互補的協同效應,全方位支持在共建國家和地區的綠色投資。針對重點綠色投資項目及圍繞其形成的綠色產業鏈,為綠色投資提供更多融資工具的選擇,構建“綠色融資支撐和引領綠色投資,綠色投資回饋綠色融資”的綠色資金鏈。
三是引領國際綠色治理。利用中國在可再生能源設備和技術方面的優勢,幫助“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提升清潔煤電技術、防沙治沙、生態修復技術應用水平,助力、引領共建國家綠色發展。繼續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幫助發展中國家提升應對碳中和以及氣候變化的韌性。
“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建宇建議,未來應以綠色發展投融資合作伙伴關系為依托,持續提高境外項目環境可持續性。堅持開放包容、互利共贏、市場運作的原則,充分發揮合作伙伴各自的專業優勢,在綠色項目遴選、綠色項目設計等領域開展合作,研究綠色投融資與綠色項目評價工作,為解決綠色“一帶一路”建設中面臨的投融資瓶頸提供務實解決方案,推動共建綠色“一帶一路”投融資生態圈。
來源:國際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