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陜西省委宣傳部、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深化‘三個年’活動、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會上,楊凌示范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何玲表示,今年上半年,楊凌樹立大抓項目的鮮明導向,實施農業科技創新、示范推廣、對外開放、特色產業、社會民生、基礎設施等各類重點項目114個,目前開工率達到90%以上。營商環境持續向好,上半年經營主體滿意度全省第一,農業總產值、增加值增速和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陜西第一。
抓融合、搭平臺,積極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作物抗逆與高效生產全國重點實驗室完成重組,水土保持與荒漠化整治全國重點實驗室、中國—中亞旱區農業“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建設加快推進,國家農業科技戰略力量持續強化等。同時,圍繞服務農業強省建設,全面啟動旱區農業陜西實驗室,成功獲批省草莓、家畜基因編輯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立陜西油菜種業科技創新聯盟,進一步鞏固全省農業科技創新力量。
“楊凌育種長期處于國內領先水平,累計培育出1300多個新品種,主導了黃淮麥區小麥品種6次更新換代中的4次,推動西北地區形成我國玉米第四大產區,雜交油菜育種推廣面積占全國十分之一。”何玲表示,楊凌已建成全國首個耕地土壤館和最大的耕地土壤樣本庫,圍繞土壤修復、中低產田改造等深入實施技術攻關,為黃河流域土壤治理和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
抓示范、促推廣,科技成果轉化步伐不斷加快。加速創新型企業培育和“三項改革”成果應用,開展項目路演活動88場次,新增技術合同交易額5.26億元,同比增長14.34%。成功舉辦多個賽事,23個優質項目落地楊凌。新增省“科學家+工程師”隊伍17支、“新雙創”隊伍35支,投放“科創貸”3050萬元,面向科技型企業貸款4.25億元。設立了省內首支以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早期項目孵化為主導的股權投資基金,豐富了科創資金投資產品和領域方向。
今年以來,楊凌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各1項,省科學技術獎17項,46個植物新品種通過國審,陜西11個國審小麥新品種全部出自楊凌,成果獲獎數量和新品種審定均創新高。這些科技成果將為改造傳統農業、培育和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產生積極影響。
抓載體、強功能,農業國際交流合作開創新局面。近年來,隨著上合組織農業基地國際影響力持續擴大,100多名國內上合組織問題研究專家、15個國家駐華使節到基地參訪交流。同時,圍繞上合組織國家需求,依托10個境外園區和20個實訓基地,舉辦培訓班13期,近300名上合國家農業官員、農技人員參加培訓,舉辦遠程講座6期,6000名外籍學員在線學習。今年3月,6000株優質蘋果種苗運抵烏茲別克斯坦,新型矮化栽培技術首次走出了國門。上半年楊凌進出口總額增長17.35%,其中出口總額增長26.11%,增速陜西第三。
來源:西北信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