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項債是地方政府帶動擴大社會有效投資、推動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手段,是穩投資、補短板和擴內需的重要工具。前不久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加快專項債發行使用進度,用好超長期特別國債,積極支持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合理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范圍,適當擴大用作資本金的領域、規模、比例。作為落實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抓手,推動專項債使用加力提效,有助于提升積極財政政策效能,推動經濟回升向好,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能。
近年來,各地財政部門陸續發力,專項債發行規模不斷擴大,投向領域和結構持續優化,專項債發行使用質效得到較大提升。
首先,專項債發行規模不斷擴大。2024年全年擬安排專項債3.9萬億元,比去年增長1000億元,繼續釋放財政“加力”信號。2024年上半年全國共發行專項債券2.45萬億元,其中發行新增專項債券1.49萬億元。專項債發行節奏自5月份開始顯著提速,進入密集發行期。
其次,投向領域和結構持續優化。財政部會同有關部門不斷優化調整專項債券投向領域和用作項目資本金范圍,將更多新能源、新基建、新產業領域納入專項債券投向領域,將“獨立新型儲能”“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等納入專項債券支持范圍,將“保障性住房”等納入專項債券用作項目資本金范圍,進一步發揮專項債的撬動作用。
再次,專項債額度分配逐漸向經濟發展水平好、項目準備充分、投資效率較高的區域傾斜,項目成熟度持續提升。全國各地高度重視專項債項目的質量審核。例如,2024年安徽省搭建“專家線上評審”平臺、福建省財政部門組織第三方專家評審,從嚴審核專項債項目的預期收入等指標,倒逼提高項目成熟度,項目儲備質量有所改善。
可以說,專項債資金的使用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形成了有效支撐,在筑牢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根基、增添發展動能、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不過,專項債券發行使用仍面臨一些突出問題和挑戰。例如,專項債“重發行、輕管理”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部分專項債項目收益不及預期,甚至缺乏收益,財政還本付息壓力大;專項債資金管理不規范,有的地方仍存在資金閑置、資金挪用等。針對此,應從多方面持續推動專項債使用加力提效。
繼續加強專項債項目遴選和項目儲備。建立健全專項債項目評審專家庫,制定嚴格的項目篩選和評審標準,設計精細化的項目評審指標,構建科學有效的評審體系,完善專項債項目評審體制機制,重點從項目成熟度、融資收益平衡等方面嚴格把關,遏制項目造假、過度包裝等行為,提高項目儲備質量。建立動態項目儲備庫管理機制,定期對儲備庫的項目進行評估和更新,動態調整項目優先級和推進計劃。
合理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范圍,適當擴大專項債券用作資本金領域,提高用作項目資本金比例。進一步放寬社會資本準入門檻,引導市場資本參與重大項目建設,探索專項債與市場化融資協同注資的新模式,更好地發揮專項債資金的杠桿撬動作用,拉動更多有效投資,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持續加強對專項債的全鏈條管理。以“推動形成實物工作量”為導向,建立閉環式管理鏈條,圍繞專項債“借、用、管、還”各環節,全方位做好專項債券管理,徹底改變“重發行、輕管理”狀況。建立健全專項債資金管理制度。通過專戶管理,精準核算專項債券資金、項目資本金、項目收入、還本付息等資金收支情況,加強對專項債項目資金的日常管理。
加大專項債資金的監管力度。建立全面的資金使用監管機制,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搭建資金監管平臺,對專項債資金的撥付、使用、流向等進行實時動態監控,明確各環節監管責任主體,形成多部門協同監管合力,堅決杜絕資金長期閑置或低效投資的情況。建立健全責任追究制度,嚴厲打擊挪用、擠占和虛報等行為,繼續優化專項債額度分配機制。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