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作為社會減震器與經濟穩定器,保險業對助力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完善民生保障體系具有突出作用,市場對其發展情況也給予高度關注。
數據顯示,近20年間我國保費收入復合增速約13.2%,高于1950年至1990年全球保險業高速增長階段的名義增長率10.9%,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過往經驗表明,我國保險業發展動力源主要來自三方面:
一是改革開放提供的制度動力。市場化改革的深入推進,必然需要一套成熟的市場機制安排來承擔風險控制、損失補償的功能,而對外開放讓保險業經歷國際競爭的鍛造,促使行業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不斷提升。
二是國民經濟收入的持續增長和風險保障意識提升形成的需求側動力。伴隨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社會財富以高于同期GDP的增速持續積累;中國家庭金融調查(CHFS)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居民戶均金融資產約為3.8萬元,至2019年增長為4.9萬元,整體金融市場參與度持續提升,這為保險業需求提升提供了良好的經濟基礎。同時,隨著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的增長,居民保險意識也逐步強化,進一步提升了保險產品的社會接受度。
三是保險業經營績效不斷提升帶來的供給側動力。雖然行業仍然存在一些粗放式經營模式的慣性,但近年來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本增效、防風險、治亂象、補短板,追求高質量發展已經是行業主流,保險業也不斷創新產品和服務供給,更好服務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保障。
不容否認的是,由于行業起步晚、前期人才技術經驗等積累都比較有限,我國保險行業的地位還不夠突出,作用不夠明顯,功能沒有完全發揮。從規模體量來看,2024年6月末,我國保險業總資產33.8萬億元,大致相當于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的7.8%,市場容量和風險消納能力相對有限。從功能發揮來看,保險業在筑牢社會安全網方面的作用仍然有限。
例如,在重大災害事故的損失補償中,國際保險業平均承擔40%左右的補償,而我國這一比例僅為10%左右。另外,人口老齡化高峰即將到來,行業儲備的具有養老功能的長期責任準備金只有6萬多億元;盡管有諸如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知識產權保險等重要科技保險創新,但滲透率相對有限、尚未成勢。從經營實踐來看,行業中產品同質化現象仍然突出,資產負債不夠匹配、銷售誤導等市場行為問題及多種治理問題仍有待解決,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
未來,隨著全面深化改革走深走實,居民需求結構持續改善,保險業要更好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率,不斷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保險業高質量發展持續提供強大動力。
堅持系統觀念。摒棄“就保險論保險”式的局部思維,著眼國民經濟發展全局,把保險業對完善現代金融體系、社會保障體系、農業保障體系、防災減災體系、社會治理體系等各個方面的作用,作為行業戰略布局的根據,作為挖掘增長潛力、釋放增長活力的指南,切實提高行業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能力,更好履行制度責任。
堅持守正創新。立足行業作為市場化風險管理機制的本質特征,依靠持續的知識積累、技術進步和保險從業人員素質提升,通過扎實的保險科技創新、產品與服務創新、管理體制機制創新及商業模式創新,以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推動行業向成本更有效、管理更精細、產品與服務更優質、經營更穩健的狀態演進。
堅持底線思維。規避速度與效益不平衡、增長與風險不平衡等問題,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防范風險要抓綱帶目、止之于未萌,從這個意義上講,需要更加注重制定科學有效的市場監管規則、流程和標準,確保制度的執行力,給市場明確的信號和預期,以矯正其行為偏誤,激發其活力和創造力。創新監管機制和監管方式,加強信息披露,運用市場、信用、法治等手段協同監管,強化社會監督,更加強調激發經營主體的自我約束力、提升監管效能。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