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與妻子錢韻玲、女兒冼妮娜(資料圖)。延安文藝紀念館提攝
延安魯藝舊址東山上的冼星海紀念館(2024年8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鄒競一 攝
冼星海在窯洞中創作
冼星海在延安指揮排練《黃河大合唱》(資料圖)。延安文藝紀念館提供
2年前的春天,杭州。年逾八旬的冼星海之女冼妮娜,鄭重地將父親留下的指揮棒交給時任延安文藝紀念館館長劉妮。這對忘年交執手相望,淚眼婆娑。
“我父親一直心想著延安,心想著共產黨。他自己不能回來,就讓指揮棒代他回來吧……”
如今,這支產自法國的銅質指揮棒靜臥于展柜。作為延安文藝紀念館中最受矚目的文物之一,每天接受著眾多參觀者的敬意。
1939年春天,34歲的冼星海正是用這支小小的指揮棒,指揮延安魯藝合唱團唱響了《黃河大合唱》。
85年前,《黃河大合唱》為何會誕生于延安?出生在星夜大海之上、從小立志用音樂“救起不振的中國”的冼星海,如何在同延安的短暫相逢中,進入一生創作中的黃金年代?短短一年多的陜北生活,又怎樣影響著他此后的人生?
窯洞里誕生的曠世之作
夏秋之交,壺口瀑布最為壯觀的季節。源自青藏高原、穿越塞上江南、劈開晉陜峽谷,奔騰的黃河裹挾著泥沙來到壺口,河寬驟然收束,河水從陡崖上傾瀉而下,濁浪排空、濤聲如雷……
抗戰時期,在“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詩人光未然正是在壺口一帶目睹了這般“紅日高照,水上金光迸裂”的震撼場景,創作出一首長詩。此后,作曲家冼星海在延安的窯洞中為其譜曲,創作出了民族交響史詩《黃河大合唱》。
1938年10月,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隊第三隊奔赴呂梁山抗日根據地,從壺口附近東渡黃河時,年輕的詩人被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斗的場景深深震撼,高亢嘹亮的船工號子也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次渡河和觀賞壺口瀑布的感受,使我產生了創作的形象、靈感和激情的沖動?!?/p>
1939年初,光未然因行軍時墜馬受傷到延安治療,當時正在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執教的冼星海前去探望。在此之前,兩人曾聯手創作出《高爾基紀念歌》等抗戰歌曲。如今在病房中,兩位好友心有靈犀,期待著再度合作。
病床之上,光未然忍著劇痛,構思著這部宏大作品的歌詞。黃河對民族的哺育、黃河的屈辱與呻吟、黃河的覺醒與怒吼……詩人的情感如黃河浪濤一瀉千里,5天時間,400多行詩句一氣呵成,《黃河大合唱》的八首歌詞就此誕生。
1939年3月11日晚上,冼星海受邀參加演劇第三隊的歌詞朗誦會。在西北旅社的窯洞里,伴著一盞昏暗的油燈,25歲的光未然朗誦起這首長詩:“朋友!你到過黃河嗎?你渡過黃河嗎?你還記得河上的船夫拼著性命和驚濤駭浪搏戰的情景嗎?……”
讀畢,在場的人都被深深地感動了。冼星海猛然站起來,上前一把抓住歌詞,激動地說:“我有把握把它譜好!”
早春的延安十分寒冷,生活也異常艱辛。“在一個簡陋的窯洞中,冼星海連續創作六天六夜,完成了《黃河大合唱》的全部譜曲?!边@段故事,延安文藝紀念館講解員劉美艷講述了無數遍。
就在這樣的環境下,《黃河大合唱》誕生了。
從此,《黃河大合唱》的歌聲氣勢磅礴地回蕩在大江南北,向著全中國人民發出戰斗的警號。
延安孕育的人民音樂家
“來到延安是冼星海創作生涯的轉折點。在延安,他不僅獲得了抗日的激情、創作的自由,最重要的是他發現了音樂的階級屬性,領悟到藝術創作要為時代發聲、為人民而歌?!眲⒛菡f。
“延安的城門成天開著,成天有從各個方向走來的青年,背著行李,燃燒著希望,走進這城門……”詩人何其芳在《我歌唱延安》中描繪的景象,正是當年無數青年奔赴延安、尋求救國真理的縮影。
對于出生在南海邊一個貧苦家庭的音樂少年而言,到延安或許是命中注定的安排。早在1929年,24歲的冼星海遠赴巴黎求學,便立志要用音樂“救起不振的中國”。
在巴黎,他一邊靠勤工儉學維持生活,一邊刻苦學習,成功考入巴黎音樂學院,師從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斯,學習了歐洲先進的音樂技巧和配器法。
1935年,冼星海學成歸國,先后輾轉上海、武漢等地,積極投身抗戰歌曲創作和救亡音樂活動,創作出明朗雄壯的《在太行山上》《到敵人的后方去》等作品。
1938年4月10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所革命藝術學院魯藝在抗日烽火中成立,延安迅速成為愛國青年和文藝工作者的精神家園。百花齊放的創作氛圍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孕育出無數經典文藝作品。
延安青年的“刻苦、朝氣、熱情”吸引著冼星海,而延安也在期望他的到來。1938年9月,冼星海收到來自延安魯藝音樂系全體師生簽名的聘任信。11月,冼星海與新婚妻子錢韻玲到達延安,開始在魯藝音樂系教授作曲法、指揮法等課程。
“在延安,冼星海解決了信仰的問題,發現了苦難的原因是什么,從而獲得了一種完全不可抑制的創作激情,進入了一生創作的高峰?!眲⒛菡f。
1939年6月,在譜出《黃河大合唱》不久,冼星海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在日記中寫下:“今天就算我入黨的第一天,可以說,生命上最光榮的一天。我希望能改變我的思想和人生觀,去為無產階級的音樂來奮斗!”
1940年5月,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冼星海從延安前往蘇聯,為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進行后期制作。1941年,受戰爭影響,影片制作陷入停頓,冼星?;貒茏琛?942年底,他輾轉來到阿拉木圖。
“在他舉目無親、流落異國他鄉街頭的時候,拜卡達莫夫一家慷慨地接納了他,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冼妮娜在文章中回憶。
在拜卡達莫夫的幫助下,冼星海結識了不少當地音樂家,并以一名民族友誼與文化傳播者的身份,在當地組織起音樂藝術隊伍,親自教授樂理、傳授演奏技藝、舉辦音樂會,受到當地人民廣泛歡迎。
1944年,冼星海在生活條件極度困難、體弱多病的情況下,搜集、改編了大量歌曲,并創作出歌頌哈薩克民族英雄的交響詩《阿曼蓋爾德》。面對演出時臺下的歡呼聲,他熱淚盈眶,用顫抖的聲音高喊著:“我十分高興,因為你們聽懂了我的音樂,理解我,這是對于一個藝術家的最高獎賞……”
然而,長期勞累和營養不良致使病情加重,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長眠于莫斯科。
永遠的《黃河大合唱》
初秋,延安宜川壺口瀑布景區內,大型山水交響實景演出《黃河大合唱》開啟2024年演出季。這部展現抗戰時期黃河兩岸人民英雄壯歌的劇目,自2017年首演至今已演出超過800場,23萬人次觀看。
“到壺口唱《黃河大合唱》是游客的必打卡項目?!眽乜谄俨季皡^工作人員張敏說,每次演出結束后,觀眾都會自發起立,和走下舞臺的演員們齊聲合唱《保衛黃河》。歌聲每每響徹天際,不少游客感動落淚。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
這是幾乎每個中國人都耳熟能詳的歌詞和旋律。曾有人這樣評價,全世界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黃河大合唱》,“無論在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只要聽到它,就會熱血沸騰,熱淚盈眶”。
85年后的今天,《黃河大合唱》依舊煥發著不朽的生命力,并以其強大的藝術感召力,成為無數文藝作品創作的源泉,流淌在每個中國人的血脈之中。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