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作為“食藥同源”的代表性品種,廣泛應用于食品、飲料、保健品等領域。然而,看起來顆粒飽滿,鮮艷紅亮的枸杞,背后卻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有著巨大的食品安全隱患,威脅著消費者身體健康。
據央視報道,在青海格爾木、甘肅靖遠等地,部分商戶為了枸杞有個好品相,或使用焦亞硫酸鈉給枸杞“提色增艷”,或干脆直接搭起棚子用硫磺熏,實地探訪的記者被熏得淚流不止。9月2日,甘肅靖遠通報稱,當地已成立聯合調查組徹查,對于違規違法責任人將依法嚴懲。
枸杞是較為知名的保健養生食品。之前,借助“保溫杯里泡枸杞”的熱梗,枸杞更是成為了養生熱潮的“主力軍”,受到許多年輕人歡迎。根據近期發布的《中國現代枸杞產品高質量發展報告(2024)》,截至2023年底,全國枸杞種植面積已逾180萬畝,枸杞產業出口額亦有大幅度增長。
但從媒體披露的信息來看,部分枸杞生產廠商、銷售賣家,在利益面前沒能守住底線。為了讓枸杞“增色”“提鮮”,以次充好,罔顧消費者的利益和健康。部分商戶明知被硫磺熏染的枸杞對人體有害,卻仍然選擇任其流向市場?!皢柷牡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如果一個產業鏈的上游遭到了污染,那么消費者和下游深加工環節的企業必然會遭到波及。
“硫磺枸杞”不是什么新鮮事物。有必要追問的是,為何類似的新聞屢屢出現,類似的行為屢禁不止?必須提高食品安全違法的犯罪成本,對部分行為不當的商戶和生產者進行威懾。倘若少數人通過違法違規手段攫取利益,事后付出的代價卻遠小于因為此事帶來的收益,就會惹來更多效仿,讓不合規不合法的行為繼續泛濫。
為枸杞質量把關,關乎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和身體健康,也關乎枸杞產地的信譽和形象以及未來發展。對于“硫磺枸杞”,治理“馬虎不得”,監管“放松不得”,態度“輕視不得”。
商家也要想明白。以次充好,熏制枸杞提高“成色”,以此來“賣個好價錢”,從短期看有盈利的可能,但為商當講誠信,遑論涉及的還是食品行業。消費者的信任和支持,才是買賣做大做強的基石。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