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在西部某地采訪時發現,當地為加快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引進企業全盤接手鄉村旅游資源。但由于農民參與程度不高、農民獲得感不足、利益分配機制不完善等因素影響,鄉村旅游發展后勁不足,經營困難。據了解,類似這樣的情況并不鮮見。
發展好鄉村旅游,既能為鄉村振興夯實產業根基,又能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動力,還能讓參與其中的經營主體、村集體、農民受益,本是一件多贏的好事。但如何把好事辦好,讓多方持續受益,卻需要認真考量。
應該盡最大可能提升農民參與度。作為農民“家門口”的產業,鄉村旅游要健康發展,如果離開農民的積極參與和推動,很難行穩致遠。用好農民對本地資源了然于胸的優勢,將更多村民納入鄉村旅游的“大盤子”中來。創造更多符合當地實際、企業發展的就業崗位,通過實實在在的收益,推動企業、農民形成利益共同體。只有這樣,才能讓村民由“看著產業走”變為“跟著產業走”,鄉村旅游才更有活力,更有后勁。
構建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也不可或缺。鄉村發展休閑旅游產業,做大“蛋糕”,利益分配機制很重要。要建強基層黨組織、村委會、協會等,發揮引領帶頭作用,提升村民在產業發展中的話語權,維護農民利益。可以構建企業、村民等多方管理機制,分類施策,鼓勵支持農民用房屋、土地等資源在旅游企業中入股分紅,長期受益。用好集體經濟,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盡可能使更多鄉里鄉親從發展鄉村休閑旅游中得到實惠。
此外,鄉村發展休閑旅游產業,離不開擁有旅游理念、服務技能的人才隊伍。相關部門要形成聯動,有針對性地強化提升農民技能,根據鄉村休閑旅游產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多舉措培育休閑旅游產業發展本土人才,帶動鄉村休閑旅游跟上市場經濟節奏,及時滿足消費者對旅游服務的多樣化需求。
鄉村休閑旅游產業帶動鄉村全面振興,離不開農民最大程度的參與,離不開農民收入的同步增長。不斷豐富旅游業態和就業場景,讓更多農民參與其中,長久獲益,才能更好激發農民的內生動力,促進鄉村休閑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