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在新疆麥蓋提縣舉行的2024金融賦能鄉村振興暨“保險+期貨”會議上,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安毅就“保險+期貨”服務農業強國戰略的探索與對策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在梳理國家“三農”政策和國家戰略變化后,安毅認為,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對農業強國的闡釋為我國提出農業強國戰略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堅持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并推進,實現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跨越。可以看出,實現農業強國戰略的前提和基礎是農業實現現代化、鄉村實現全面振興,建設農業強國離不開農業現代化,更離不開鄉村振興。他認為,在建設農業強國的戰略實施過程中,“保險+期貨”雖小,但大有可為。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立足國情農情,體現中國特色,建設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的農業強國。安毅認為,要實現供給保障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和競爭能力強這四項,離不開對農業風險的有力防范和有效化解。在當今的農業風險中,影響最大、最常見的是生產風險和價格風險。安毅表示,通過多次入戶調研發現,農戶對價格、收入方面的風險日益敏感。“保險+期貨”作為站在農戶和市場角度管理農業風險的創新模式,可以很好地解決農戶普遍關心的風險問題。多年來,該模式在中央政策指導下,經過保險、期貨、銀行等微觀主體的持續創新探索,已經從最初的“訂單+期貨”走向“訂單+保險+期貨”“訂單+保險+期貨+信貸+N”,核心結構日益成熟,特色創新更加靈活,已經從最初的扶農惠農走到現在的支農助農階段,未來將實現強農富農。
通過對比歷年中央一號文件對“保險+期貨”的政策安排,安毅認為,“保險+期貨”模式需要風險管理機構、農業組織有效地協同起來,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集成保險、期貨和現貨等各類金融工具,助力農業強國建設。未來我國“保險+期貨”需要向商業化方向探索,但也要兼顧政策性與公益性;各地可根據自身的自然條件和產業基礎,探索出符合當地需求的“保險+期貨”產品。通過保價格、保收入、保利潤等不同形式,有效解決普通農戶、各類新型農業主體所面臨的風險難題。與此同時,相較于主糧作物,建議各地針對本地的農業支柱和重要農產品,開展區域化、特色化“保險+期貨”實踐,政府做出規劃和引導,予以必要的補貼。
“在推廣‘保險+期貨’模式時,期貨公司、保險公司、銀行等相關機構,需要真正了解農戶對風險的認識和理解,為農戶、鄉鎮基層干部提供必要的風險管理培訓,加強農業組織體系建設,以縣域甚至省域來開展品種推介,將期貨功能、風險管理理念、致富新理念扎根在農民生活的地方。”安毅稱。
(來源:期貨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