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四化”仍在加速重塑市場格局,這里一起來關注智能化和網聯化。根據中汽協最新統計,今年7月,智能化指數為4.2,創今年內月度新高。網聯化指數為23.7,同樣創今年內新高。
然而,過度智能化的問題也值得關注。日前,沃爾沃汽車亞太區總裁兼CEO袁小林對智能化進行點評,他說:“用物理按鍵1秒鐘就能實現的功能,現在用語音控制要花4秒。”而在今年最火爆的小米SU7上,可以看到原廠配備的手機支架。
近年來,許多車企將手機已經配有的功能,在車機上再重新做一遍,尤其是導航。讓人不能理解的是,明明有些事情伸手可得,卻變得越來越復雜,比如空調控制、音樂播放和停車。
能夠拿到駕照,相信所有人都熟練掌握“泊車”技能。泊車技能會隨著行駛里程提升而提升,既快準好,又能駕馭各種不規則停車位。將“泊車”交給車機,事情會變得不可預測。假如有時間,你可以做個測試:到同樣的停車場,找尋車位再停好車。你會發現,人工駕駛效率要明顯高于智能泊車系統,“同樣車位,我自己停,可能也就30秒,交給車機要超過2分鐘。”不止一位駕駛員有這樣的感受。
汽車第一屬性是“交通工具”,然后才是其他。這意味著,安全、效率和可靠要比智能更重要。汽車智能化泛濫,一方面是“炫技”效果好,消費者認可,資本市場看好;另一方面是違法成本低,“智能化”出錯,責任迄今不好認定和追責。
汽車是長周期的大宗商品,任何技術都要經受嚴苛的市場考驗。智能化要完成從野蠻生長到登堂入室的躍升,不妨參照油耗和電耗,制定嚴苛、清晰和高難度的標準。今年8月,工信部公開征求《乘用車燃料消耗量評價方法及指標》等兩項強制性國家標準的意見。其中,對燃油車百公里油耗要求降至3.3升,對新能源汽車則是百公里電耗不超過13.92度。
做好對智能化的監測和管控,萬一由此造成交通事故,也不應止于召回——不能“只管售前,不管售后”。這些技術和法規上的漏洞應該越早關注越好。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