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年化收益率超4%的理財產品,近1個月的實際收益率不到一半!近期,不少投資者發現所購買的銀行理財產品實際收益率與展示收益率出現較大差距。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不同銀行不同產品展示業績的方式各有不同,且存在傾向于突出表現較佳的時間段的情況,給投資者帶來選擇難度,甚至誤導投資者。
業績展示形式五花八門 愛挑業績好看時間段
在浦發銀行APP上看到,其代銷的一款浦銀理財產品,顯眼位置展示的業績為“成立以來年化4.8%”,但點擊查看產品詳情,才發現年化業績比較基準為2.9%。該款產品為較低風險,持有滿365天后可贖回。
另一款興銀理財產品,顯眼位置展示的業績為“成立以來年化4.04%”,但點擊查看產品詳情查看到,近1個月的年化收益率為1.83%。該款產品為較低風險,持有滿30天后可贖回。
對此,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高級分析師艾亞文表示,近期,受債市影響,部分理財產品凈值有所回撤,產品業績展示與實際有了較大落差。不過,艾亞文同時指出:“理財子公司在展示產品業績時確實傾向于突出表現較佳的時間段,這一做法旨在吸引投資者關注并增強信心,但可能給投資者帶來誤導,因為它們可能無法全面反映產品的長期表現或市場波動的影響?!苯?,金融監管部門也對銀行理財子公司通報多項行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其中就包括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展示虛高等。
查詢多家銀行APP發現,銀行理財產品業績展示五花八門,有業績比較基準、七日年化收益率、近1個月年化收益率、近3個月年化收益率、近6個月年化收益率、近1年年化收益率、今年以來年化收益率、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給投資者帶來一定的評估和選擇難度。
投資提醒
避免僅憑單一收益率數據就作出投資決策
多位受訪人士提醒,投資者選購理財產品時,需全面了解理財產品的多個歷史收益率區間,避免僅憑單一收益率數據就作出投資決策。
普益標準研究員鄭哲涵提醒說,既要參考業績比較基準,也要了解產品過往的真實業績表現,包括近1個月年化收益率、近3個月年化收益率、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等多個歷史收益率區間的實際業績,并盡量選擇在投資期限、產品類型、風險等級等關鍵維度均相同的產品進行對比,通過綜合分析作出選擇。據了解,這些信息均在銀行APP理財產品詳情中可查詢到。
“業績比較基準是綜合考量產品所持有的底層資產構成、過往業績記錄、同類產品的歷史表現,以及對未來市場趨勢的預判等多維度信息,所估算出的該產品投資目標,不代表產品的最終實際收益?!卑瑏單膹娬{道。此外,除了關注業績,還要看產品的風險等級,綜合考慮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目標。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