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理財將迎來新任董事長。
近日多家媒體報道,光大銀行呼和浩特分行行長王景春已調任光大理財任黨委書記,待履行必要的程序后有望出任光大理財董事長。
9月12日,時代財經聯系光大理財,截至發稿電話未能接通;光大銀行相關人士則對時代財經表示,請關注相關官方公告。
王景春是光大銀行“老將”,先后擔任光大理財副總經理、光大銀行呼和浩特分行行長,如今回歸光大理財,有望成為光大理財成立以來的第三任董事長。
今年7月,光大理財原董事長任鋒調任光大金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據溫州市國投公司官方公眾號消息,8月28日,任鋒已以光大金甌董事長的身份與該公司進行交流座談。光大理財首任董事長是張旭陽,其目前的職務是光大銀行董事會秘書、首席業務總監。
老將回歸光大理財
公開資料顯示,王景春自2016年10月起任光大銀行濟南分行行長助理,2017年9月升任濟南分行副行長,此后調任光大銀行總行資產管理部。2019年9月,光大理財在青島開業,王景春出任副總經理;任職兩年后調任光大銀行呼和浩特分行。
王景春較少在公眾場合露面。今年年初,光大銀行呼和浩特分行召開2024年工作會議,王景春作為該分行黨委書記、行長總結了2023年工作,并安排部署2024年重點工作。
光大理財官網信息顯示,公司現任高管團隊包括黨委委員、紀委書記許健,首席技術官楊宇,首席合規官周舟,副總經理唐勇、酈明、李永鋒。總經理一職則處于暫時空缺狀態。
9月3日,在光大銀行、光大理財舉辦的《中國資產管理市場2023-2024》報告發布會上,光大銀行副行長齊曄、光大銀行董事會秘書張旭陽、光大理財兩名副總經理李永鋒、酈明均出席。
李永鋒表示,2023年全球資產管理規模重回正增長,國內市場在“資管新規”后由外延式的高增長階段進入內涵式的高質量發展階段,在新的經濟復蘇周期和高質量發展背景下,中國資產管理行業面臨著深刻轉型,肩負著為經濟社會提供高質量金融服務和助力共同富裕的歷史使命。
從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發展歷史來看,光大銀行起步較早。
早在2004年,光大銀行率先推出國內第一款人民幣理財產品“陽光理財”;光大理財也是股份制銀行中首批獲準籌建、首家獲準開業、首家成立的銀行理財子公司。
據光大銀行最新的半年報數據,截至2024年6月末,光大理財管理資產總規模為1.49萬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3.74%。與其他股份行理財子進行對比,招銀理財、興銀理財、信銀理財的產品規模分別為2.44萬億元、2.15萬億元、1.92萬億元,光大理財居于第四位。
今年以來,存款利率下行疊加債市行情,促進理財規模快速擴張,據中信證券測算,2024年8月末,銀行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約30.1萬億元。
“銀行理財市場在未來一年內有望繼續保持擴張態勢,按照目前的增長推算,下半年回表影響可能有限,理財規模有望重新站上31萬億元的歷史高位。”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高級分析師艾亞文在接受時代財經采訪時表示。
上半年“理財子”業績分化
業績方面,上半年銀行理財子公司凈利潤分化較為明顯。
財報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招銀理財以14.47億元的凈利潤領跑全行業,不過這一指標卻出現了12.8%的同比下降;民生理財凈利潤下降12.65%至4.97億元;浦銀理財、平安理財表現最為亮眼,凈利潤分別為5.25億元、11.92億元,增速分別高達136.5%、77.9%。
信銀理財、興銀理財的凈利潤也分別實現23.3%、15.8%的同比增長,分別為11.59億元、13.41億元;光大理財則實現凈利潤9.29億元,同比微增2.77%。
權益類產品是銀行理財高質量發展中不可或缺的賽道。中國理財網顯示,光大理財目前共有6只權益類產品存續。以“陽光紅衛生安全主題精選”、“陽光紅新能源主題”兩只產品為例,截至9月13日凈值分別為0.4054、0.4607。
根據二季度投資報告,今年上半年,“陽光紅衛生安全主題精選”投向醫藥、消費和科技行業,主要投向易方達醫療保健行業混合等醫藥生物主題公募基金,以及天壇生物、魚躍醫療個股,今年以來年化收益率為-20.42%。
此外,2024年上半年,“陽光紅新能源主題”主要配置鋰電池、光伏、風電、核電等新能源行業,前三大重倉資產為寧德時代、尚太科技、科達利,2023年年化收益率為-33.91%,今年以來年化收益率為-11.37%。
Wind數據顯示,截至9月13日,理財市場中權益類產品共有565只,存續規模合計138.43億元,占比0.07%。理財子公司中在管權益類產品規模最大的是民生理財,達到39.68億元,數量13只;工銀理財權益類產品規模23.99億,數量為18只。此外,貝萊德建信理財、招銀理財、杭銀理財的權益類產品規模也超過10億元。
此外,根據Wind數據,今年以來新發市場中,權益類產品波動較大。2024年1月,理財市場中權益類產品的市場規模為8.52億元,2月降至4億元,3月份回升至14.72億元,6月末僅有0.52億元。
(來源: 時代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