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代表中央政治局所作的工作報告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內涵豐富。會議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下稱《決定》),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改革進行到底的堅強決心和強烈使命擔當,是指導新征程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綱領性文獻。
根據中國證監會黨委相關工作部署,中國期貨業協會黨委認真研究學習貫徹落實方案,引導期貨行業深學細悟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重大意義,深刻領會和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和總目標,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策部署上來,銳意進取,守正創新,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期貨力量。期貨公司積極響應,開展了豐富多樣的學習宣傳活動,紛紛表示要將學習成果轉化為堅定思想、指導實踐和推動工作的強大動能,力爭當好學習貫徹全會精神的“排頭兵”,做好服務實體經濟提質發展的“先鋒隊”,堅持防風險、強監管、促高質量發展,為建設金融強國努力奮斗。
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牢牢把握正確發展方向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強調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確要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期貨行業深刻認識到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最本質的特征,是我國金融發展最大的政治優勢、制度優勢,始終把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作為實現改革發展的根本保證和強大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是做好金融工作的根本保證。期貨經營機構持續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以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為契機,堅持把加強黨的領導和完善公司治理相結合。公有制期貨公司堅持把黨的領導貫穿于公司經營管理全過程并有效融入公司治理,切實把黨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不斷完善黨組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的體制機制。非公有制期貨公司黨組織積極發揮政治引領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作為公司黨建工作的重要內容,將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企業發展優勢、組織活力轉化為企業發展動力。
踐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期貨行業堅定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突出農民主體地位,持續大力推進鄉村振興工作。期貨行業以高質量發展為指引,以黨建共建為紐帶,探索走出了一條共建幫扶、專業幫扶、產業幫扶、消費幫扶“四維一體”的期貨特色扶農之路。在黨建引領下的“保險+期貨”項目,在鄉村振興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的金融力量。2023年共有71家期貨公司通過“保險+期貨”為大豆、玉米、生豬等21個涉農品種提供風險管理服務,累計保障涉農產品價值708.98億元,涉及現貨數量1147.46萬噸。項目開展地點覆蓋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135個縣(區),惠及農戶201.31萬戶次。
同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健全投資者保護機制”。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是維護市場公平、公正和透明的基石,是事關期貨市場健康發展的基礎性工作。我國期貨市場歷經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漸發展并走向成熟的30多年發展進程,廣大投資者與期貨市場共同成長,為期貨市場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近年來,期貨行業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投教活動、暢通投資者訴求表達、強化期貨公司落實投資者保護一線責任等多維度加強投資者保護,切實把“大投保”理念貫徹和體現到實踐中,使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工作落地有聲。
堅持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宗旨,踐行期貨初心使命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積極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我國期貨市場因實體經濟需求而生、為實體經濟發展而長。期貨市場獨特的“價格發現、風險管理、資源配置”功能,為促進企業持續經營、實體經濟穩定發展提供有力保障。期貨行業圍繞服務新質生產力,聚焦金融“五篇大文章”,堅持把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期貨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宗旨。期貨市場幫助實體企業有效應對采購、銷售、庫存、倉儲物流、資金運用過程中的難題,從而更好地實現價格風險管理、鎖定經營利潤、擴大業務規模、增厚企業收益等經營目標,期貨行業在助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金融必須守好服務實體經濟本分,推動高質量發展,決不能脫實向虛。期貨經營機構圍繞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國建設,深化強鏈補鏈金融服務,切實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近年來,期貨價格定價影響力不斷增強,大豆、有色等品種在維護國家糧食和能源安全上都發揮了積極作用。面對大宗商品價格以及匯率波動加大,在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的上市公司數量大幅增加。2023年全年發布套期保值相關公告的A股上市公司總數達到1311家,同比增長15.71%;A股上市公司套期保值業務的總參與率達到25.18%,實現連續10年正增長。
堅持守牢風險底線,實現發展穩中求進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要求“完善金融監管體系,依法將所有金融活動納入監管,強化監管責任和問責制度”等。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實踐要求是“防風險、強監管、促高質量發展”,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經過多年實踐探索,期貨市場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逐漸發展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期貨監管和風險控制體系,保障了期貨市場的平穩運行。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全面加強金融監管”后,習近平總書記以“金融監管要‘長牙帶刺’、有棱有角”的形象比喻,再次強調了我國對金融領域違法違規行為“零容忍”的態度。新形勢下,期貨經營機構要創新發展,必須堅守風險底線,走穩健合規的發展之路,要把尊重市場、尊重規律貫穿始終,把穩健經營、審慎經營貫穿始終,做到發展與風控能力相匹配。期貨經營機構要將“合規、誠信、專業、穩健、擔當”的期貨行業文化,融入每一名期貨從業者的基因,自覺維護和提升行業聲譽。期貨經營機構要立足職能定位,在規范展業、嚴格風控的前提下,發揮專業優勢,立足專長開展特色化經營,為市場提供差異化產品,進一步推動完善公司治理體系,將穩健經營、審慎經營貫穿始終,以此構建期貨經營機構的核心競爭力。
探索多元化開放路徑,有序推進國際化進程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推動金融高水平開放”。期貨領域大宗商品因具有金融屬性、全球商品通用性、與境內外金融市場緊密聯系的特點,在我國實體經濟發展和融入國際大市場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期貨行業對外開放持續深化,截至2023年底,我國期貨公司共設立20家境外子公司,其中18家位于中國香港,2家位于新加坡。同時,期貨公司外資股比限制完全放開,外資新設及控股期貨公司均實現新突破,證監會已核準外資獨資期貨公司2家。
期貨市場立足功能發揮,聚焦服務實體經濟,有序推進國際化進程。期貨經營機構全面提升國際化視野和服務水平,在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和期貨市場的浪潮下,服務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不斷促進大宗商品等要素資源在國內外市場暢通流動,助力“中國價格”的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提升,為提高全球大宗商品市場資源配置能力、爭取國際大宗商品定價權、提高價格影響力和話語權貢獻力量。
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樹立鮮明價值導向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進一步明確“必須增強文化自信”“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要求。期貨行業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與力量,為金融創新注入積極向上的文化基因,大力培育和弘揚中國特色金融文化。期貨行業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性的工程,需要持續不斷地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和健康向上的發展環境,最大程度發揮文化“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金融行業以信用為基礎,必須堅持契約精神。期貨經營機構將文化建設與公司發展戰略深度融合,使具體經營決策與公司發展戰略和文化理念保持一致。期貨經營機構牢牢按照“誠實守信,不逾越底線;以義取利,不唯利是圖;穩健審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創新,不脫實向虛;依法合規,不胡作非為”的要求,并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面結合,以扎實的作風推動文化建設各項工作落實落細,融入貫穿經營管理與業務發展的全環節、全流程,為打造“安全、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貢獻期貨力量。
新的歷史起點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擘畫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壯麗前景。期貨行業將繼續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刻領會和把握黨中央對進一步深化金融領域改革的部署要求,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堅守金融的政治性與人民性,扎實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筑牢合規與風險防線,提升服務質效。
(來源:期貨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