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8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2.1%,較7月份放緩0.6個百分點。1月份至8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4%,增速較前7個月放緩0.2個百分點??鄢称泛湍茉磧r格的核心CPI環比下降0.2%,同比上漲0.3%。種種跡象表明,有效需求不足依然是當前經濟運行中的主要矛盾。
對于“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等問題,黨中央早有研判,圍繞擴內需、提信心、惠民生、防風險,靠前發力加快推出了一批針對性、組合性強的政策措施,政策效應逐步顯現。今年以來,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的主基調沒有變。從消費來看,1月份至8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4%,規模穩步擴大,增速基本穩定。
體現結構優化特征的消費提供了重要支撐。一是服務消費較快增長。1月份至8月份,服務零售額同比增長6.9%,快于同期商品零售額增速3.9個百分點,服務零售全部類別均實現正增長。二是以舊換新政策發力顯效。在加力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帶動下,8月份限額以上單位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商品零售額由降轉升,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連續兩個月突破50%。
要看到,當前消費需求整體仍然偏弱,特別是與房地產鏈條相關的部分大宗商品消費表現低迷。中央政治局會議在部署下半年工作時強調,以提振消費為重點擴大國內需求,經濟政策的著力點要更多轉向惠民生、促消費。
中國經濟是大國經濟,內需潛力大。從需求結構看,我國經濟增長已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轉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同拉動。2013年至2023年,居民消費支出占最終消費支出比重穩定在70%左右,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年平均值為53.9%,是經濟增長的第一驅動力。龐大的國內市場規模、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斷優化升級的消費結構,是消費持續發展壯大的堅實基礎。
提振消費,首先要增強消費能力。當我們討論“消費”時不能只談“消費”,更不能把關注點僅放在“促”字上。收入是影響消費的最重要因素,而就業是居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要加大對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產業和企業的支持力度,發展壯大民營經濟,穩定和擴大就業容量。優化就業、收入分配和消費全鏈條良性循環促進機制,增加居民收入與減負并舉,以城鄉居民收入普遍增長支撐消費持續擴大。
穩定增長預期。居民消費的可持續增長,需要建立在穩定的預期之上,這既包括對就業和收入的預期,也包括對經濟增長的預期。小到吃飯穿衣,大到買車購房,預期穩定人們才“敢消費”“愿消費”。當前,經濟運行面臨日益復雜的國內外環境,困難挑戰和不確定性仍然不少,宏觀政策要持續用力、更加給力,加強逆周期調節,加快全面落實已確定的政策舉措,及早儲備并適時推出一批增量政策舉措,堅定不移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把握消費趨勢。我國居民消費需求已逐漸從注重數量轉向追求質量,從生存型消費轉向發展型和享受型消費,從以物質型消費為主轉向以服務型消費為主。要順應居民消費升級趨勢,把擴大消費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結合起來,培育消費新熱點、拓展消費新場景。還要破除制約消費的體制機制障礙,因地制宜優化住房、汽車等部分領域的限制性措施,讓消費潛力能夠轉化為現實購買力。
以提振消費為重點擴大國內需求,并不是說投資不重要。投資既是當期需求,也是未來供給。要加快推進“十四五”規劃102項重大工程建設,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帶動放大效應,進一步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積極擴大更有利于促進消費的投資,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形成擴大內需的強勁合力。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