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博物館”走進堯頭窯景區
舉辦革命文物展
館藏國家一級文物竊曲紋青銅簋
8月下旬以來,一條喜報引發澄城市民的關注和熱議:中國博物館協會公布了第五批國家二、三級博物館名單,澄城縣博物館獲評國家三級博物館。
我國博物館共分為三個等級,其中三級博物館是基層博物館的代表,對于展示和傳播地方文化、保護和傳承地區文化遺產具有重要意義。晉級“國字號”,是對澄城縣博物館綜合實力的一次全方位肯定,在澄城文博事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澄城縣博物館總占地面積6600平方米,分為室內、室外兩個展區。館藏文物5136件(組),其中既有包括國家一級文物在內的種類豐富的歷史文物,也有彰顯地方文化特色的澄城堯頭陶瓷、澄城面花精品……2008年開放之初,澄城縣博物館以其藏品豐富、布展精良而備受業內專家和廣大市民認可,被贊譽為“陜西縣級第一館”。
從昔日的“第一館”,到如今的“國字號”,澄城縣博物館是怎樣做的?
補短板 強基礎
近年來,立足創建國家級博物館目標,在省、市有關部門和縣文旅局的大力指導支持下,澄城縣博物館從補短板、強基礎開始著手。
“我們完成了庫房環境提升改造,配置了相應的文物儲藏柜架、文物囊匣等藏儲設施。”9月10日,澄城縣博物館藏品部干部關欣介紹。
于去年11月底完工的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項目總投資105萬元,通過項目實施,澄城縣博物館文物藏品綜合保護水平得到極大提升。而爭取項目實施,正是澄城縣博物館系列“補短板”舉措之一。
近年來,澄城縣博物館還編制完成了珍貴文物分類清單和全部館藏文物數據庫建設工作。對照二級安保單位標準,實施了監控系統更新升級工程,確保館區監控無盲區、無死角,監控畫面保存達六個月。實施了警務室改造提升,升級總監控入侵報警系統,為場館安全提供了堅實保障。
在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的同時,澄城縣博物館展陳布展也在持續優化提升。在2020年完成基本展陳提升項目,增加非遺傳承研學內容的基礎上,該館又依托考古研究成果,增設了“小國之光”專題展區。在這個展區,讓參觀者通過珍貴的文物和專業的講解,詳細了解古芮國的發展變遷,切身感受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澄城縣劉家洼東周遺址帶來的震撼。
為更好滿足游客需求,充分展示古徵大地特色文化,近年來,澄城縣博物館還精心組織了澄城縣“紅色遺珍、見證輝煌”革命文物展、“憶·藝”傳統工藝作品展、“繡美古徵”澄城刺繡精品展、“春誦夏弦書聲瑯瑯”——百年老課本展等系列臨展,吸引了眾多參觀者前來“打卡”,受到廣泛好評。
讓文物活起來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以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為指引,讓文物活起來,充分發揮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是澄城縣博物館的重點工作。
文物活起來,家底要更清——“通過鑒定,我們的一級文物由原來的1件增加為15件!”2021年,以劉家洼東周遺址部分出土文物入館收藏為契機,澄城縣博物館會同省文保院對館藏文物作進一步研究鑒定。
鑒定結果讓人欣喜:澄城縣博物館館藏文物中有一級文物13組15件,二級文物27組37件,三級文物136組158件。“我們將進一步發掘館藏文物價值內涵,提升文物科學利用水平,真正讓文物活起來。”澄城縣博物館館長王敏介紹。
文物活起來,展覽走出去——2022年6月,澄城縣“黃河·堯頭窯·黑瓷”文化季活動開幕。澄城縣博物館“行走的博物館”五進活動走進堯頭窯景區,10個文博宣傳展板,214件神韻迥異的古陶瓷作品,生動反映了“千年窯火、生生不息”的堅守與傳承,成為本次文化季活動的亮點。
伴隨著“走出去”,澄城縣博物館館際交流合作也在不斷加強。2023年3月,“古國覓蹤——關于劉家洼和古芮國的故事”展覽在渭南市博物館開展。由澄城縣博物館收藏的15組18件珍貴文物在展覽上精彩亮相。許多游客參觀后發出感嘆:“看了之后收獲滿滿!沒想到澄城縣還有這么多珍貴的寶貝!”當月,渭南市博物館和澄城縣博物館簽訂高質量發展合作協議,雙方將在文物保護、陳列展覽、科學研究、人才交流培養等方面深化合作,共同推動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
文物活起來,線上熱起來——在線開展文物展示、網絡文創等工作,讓傳統文化插上互聯網翅膀,是博物館的必修課。
“老鼠罐是做什么用的?”“拴馬樁群到底藏了多少表情包?”“100s看懂澄城縣博物館”……今年年初,澄城縣博物館列入全省首批國家“繁星計劃”試點單位。5月,澄城縣博物館與騰訊公司聯合拍攝制作的系列短視頻先后在央視頻、騰訊數字文化、愛奇藝等多個網站平臺播出,反響強烈。
錄制黨史學習教育視頻節目《隱蔽戰線上的無名英雄——王超北》、文博教育短片《金代大鐵鐘》《澄城拴馬樁》《博物館是所大學校》;推出“青銅之光”精品文物線上展,推出堯頭窯瓷枕線上展;設計研發秦漢宮瓦當圖樣玻璃水杯、杯墊等文創產品……讓更多的文物走出庫房、走上展線、走向大眾,澄城縣博物館的努力從未停止。
站在新的起點上
晉級“國字號”,既是肯定,也是鞭策。站在新的起點上,如何讓文物在新時代煥發生機,更好發揮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
“要進一步深化文旅融合,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系統梳理全縣文物資源,挖掘凝練游徑主題,增強文物主題游徑的知識性、故事性、趣味性,更好展現古徵大地深厚文化底蘊,讓更多游客走進澄城,了解澄城!”
“要更精準對接市民多樣化的文化需求,提升文物價值闡釋能力。特別是在深化‘行走的博物館’五進等活動中,既要有專業性解讀,也能通過鮮活的語言、生動的方式,使大家在輕松氛圍里受到熏陶和教育。”
“要加強協作,通過設立校園文博講堂、開展‘博物館研學游’等形式,讓孩子們愛上文物、愛上博物館,更好接受傳統文化熏陶。”“要以打造智能化博物館為目標,以科技賦能創新展覽展示手段,通過運用場景還原、多媒體互動等展示手段,為觀眾營造沉浸式參觀體驗”……
在澄城,聚焦推進博物館高水平開放和高質量發展目標,澄博人的交流研討正在持續,思路更加清晰。
站在新的起點上放眼展望,澄城縣博物館的未來必將更加精彩。(來源:渭南日報)